前言
關於這篇筆記
- 這篇融合了閱讀 <京都 by 林屋辰三郎>、 <工頭堅的京都時光>、及各種網路文章之後的筆記
- 可搭配這些歷史筆記:
- 由於篇幅太長,另有幾篇筆記關於京都咖啡館、餐廳、酒吧、楓葉、Music Live house….等推薦資訊
關於京都歷史的相關筆記
參觀古蹟 - 伏見區域
御香宮神社
- 在伏見區域
- 正殿是德川家康建造的
- 神社南端門口大門,是從豐臣秀吉興建的「伏見桃山城」搬移過來的
- 神社東南側有從伏見城搬遷過來的城牆石頭
- 神社內有日本百大名水之一 「御香水」
- 東照宮
- 正殿是德川家康建造的
- 原建於 1622 年。於 昭和 36 年時遷建到當今的位置
- 豊國社
- 建立於 明治 6年
- 御香宮神社是極少見「同時供奉了東照宮和豊國社」的神社
鳥羽伏見戰之彈痕
- 1868 年 鳥羽伏見之戰中留下來的彈痕
- 這場戰爭使得伏見城鎮南半部毀於戰火,許多街區成為廢墟。但這座建築幸運地沒有被燒毀,只留下了一些彈痕。
- 現今是一間京料理餐廳「京料理 魚三樓」
參觀古蹟 - 非常冷門景點 - 幕末相關景點: 伏見區域
延伸筆記:
Notes
- 在伏見區裡面,寺田屋是最重要的景點。除此之外,是個不太熱鬧的小鎮
- 這區域中,各種藩的根據地建築、鳥羽伏見之戰的遺跡,幾乎都已經不復存在,現場都只剩下紀念告示石碑而已。所以在地圖上全都被命名為「跡」
- 路上商店賣了很多 阪本龍馬 相關紀念品
寺田屋
- 幕末時期,從大阪前往京都時,如果搭船從淀川北上,需要在伏見換乘小船改走較淺的運河進入京都。因此很適合在寺田屋這一帶住宿休息
- 建築真假之爭議
- 京都市政府認定歷史上真實的「寺田屋」於 1868 年鳥羽伏見之戰之中被燒毀,於 1905 年在原址重建。
- 當今的「寺田屋」經營者聲稱,當年的原建築只有部分被燒毀、並重建,當今館內許多建材仍是當年的真品
- 1862 年發生鎮壓薩摩藩尊王派的「寺田屋騷動」,九人喪生
- 1866年 坂本龍馬 寺田屋遭難
- 參考:日本歷史摘要 - 從戰國時代到幕末 (15世紀 - 幕末歷史人物 - 坂本龍馬
- 阪本龍馬 造訪京都時,常常住在這間旅館。1866 年,他在這裡被暗殺,但是幸運撿回一條命
- 登勢
- 1829-1877,寺田屋旅館的第六代老闆之妻。
- 長年保護與幕府為敵的尊王攘夷派志士、坂本龍馬
- 坂本龍馬寫過很多信給他
- 死後被封為「登勢明神」,在當今寺田屋庭園內立有石碑紀念他
- 復原阪本龍馬住的房間
- 一樓的女性浴室:阪本龍馬遭逢暗殺時,他的妻子正在泡澡,雖然還來不及穿衣服,她趕緊裸身衝上二樓去向龍馬示警
戊辰戰爭 鳥羽伏見之戰 戰場遺跡
- 位於伏見郊區
- 四周沒有景點可言,只有一些紀念碑
伏見桃山陵 (明治天皇陵)
- 有 230 階超長階梯,遠看很震撼
- 在京都市區南方,離市區很遠。就在豐臣秀吉興建的「伏見桃山城」旁邊
- 頂部陵墓區域
- 在陵墓頂部可以往南遠眺宇治
伏見桃山城
- 簡史
- 伏見自古是名城,但在古代不是交通要地
- 最早時有一座「指月伏見城」,
- 1594年,豐臣秀吉為了在與明朝談判時彰顯國威而建造的城堡,但在 1596 年 因慶長伏見地震倒塌。
- 遺跡位置 距離御香宮神社不遠
- 1597年 豐臣秀吉以在距離指月伏見城一公里處的木幡山上興建「木幡山伏見城」,
- 是桃山時代豐臣秀吉的居城、豐臣政權的中心。因此有許多大名、武士住宅、商人遷入。也造就了伏見地區的興盛。
- 1598 年 豐臣秀吉在伏見桃山城逝世。豐臣秀賴隨後攜家臣入駐大阪城
- 德川家康勢力入主伏見城。德川家康成為幕府大將軍的初期,常在江戶城和伏見城之間來回居住,伏見城在該時期非常重要。
- 1599 年,德川家康搬移到大阪城,伏見區域大部分的大名宅邸也都搬到大阪,伏見城的城下町逐漸沒落。
- 1600 年爆發「伏見城之戰」,又被稱為改變日本的「關原之戰」的前哨戰。
- 豐臣家舊臣趁著德川家康討伐會津之時,攻打伏見城。
- 駐守伏見城的德川軍鳥居元忠戰敗,數百人自殺殉城,伏見城被大火燒毀。
- 殘留的天守閣內有自殺武士留下的血跡,建材被拆分送給京都九處寺院 (例如:源光庵、正傳寺、養源院),用來超度死去武士的亡靈,史稱「伏見城 血天井」
- 德川家康重建伏見城
- 德川家康打贏關原之戰,1602 年重建伏見城,同時修建二条城。
- 1605年,德川家康在此與朝鮮簽訂和平協定
- 1605年,德川秀忠在此成為江戶幕府二代將軍
- 1607 年,德川家康的異父弟 松平定勝 成為城主
- 江戶幕府廢伏見城
- 1615 年,江戶幕府頒布「一國一城令」
- 1619 年,伏見城廢城
- 1623 年,伏見城 被德川幕府拆除,伏見城在歷史上僅僅存在了30 年而已。
- 伏見城 的建築被遷移到京都的其他建築內,包括例如:
- 唐門、書院、能劇舞台 ,遷建到 西本願寺
- 大手門,拆遷到今天的 御香宮神社
- 天守閣遷建到 二条城
- 部分建材拿去興建廣島福山城的伏見櫓
- 淀城
- 元祿天皇時代,伏見城廢墟區域種植了桃樹,因此被稱為桃山,豐臣秀吉建造的第二代伏見城也被稱為「伏見桃山城」,秀吉的文化產物也被稱為「桃山文化」
- 1912 年,明治天皇的陵寢修在 伏見城的本丸遺址,稱為「伏見桃山陵」
- 在伏見桃山陵的參道旁邊,有「伏見城石垣」
- 當今的伏見桃山城
- 1964 年,近鐵集團興建了一座遊樂園,用鋼筋水泥結構建築重現了大、小天守,位置在「明治天皇 伏見桃山陵的附近」。
- 2003 年,遊樂園倒閉,被京都市政府開發為伏見桃山城運動公園
- 2012年,建築的結構達不到防地震標準,因此被關閉,但沒有被拆除
- 現今無法進入城堡內部參觀,只能在周邊遠望。
參考資料
薩摩藩東征戦亡之碑
- 戊辰戰爭結束之後,政府軍指揮官 西鄉隆盛 到 京都東福寺住了半年,親筆書寫「薩摩藩東征戰亡之碑」碑文,於 1869 年立碑於 東福寺的後山
- 這個景點不太容易到達,需要走很多小路
參考資料
相關日本文章
日本歷史文化
京都
東京及近郊
其他日本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