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御靈神社
- 建造於 平安時代,西元 863年。建造目的是為了回應平安時代初期頻繁發生的各種災難。
- 神社的地理位置靠近平安京的東北部(鬼門方位),這也是為了鎮護都城免受靈異威脅,與「安撫早良親王之怨靈」的傳說相呼應
- 上御靈神社 供奉以 早良親王 (崇道天皇 ) 為首的十三尊神靈。
- 桓武天皇以八位亡故的神靈做為平安京城 (即當今的 京都) 的守護神。這些御靈被認為是因政治迫害或冤案去世的貴族與皇族。
- 後來在明治天皇的要求之下,此神社加入了另外五尊神靈。
- 這裡也是 1467年 應仁之亂 勃發之地
- 應仁之亂使京都陷落於戰火之中長達 11 年,導致了15 世紀到17世紀的 戰國時代
- 在寺門口有此石碑
- 從皇室朝廷到老百姓都會朝拜這座神社
參考資料
早良親王、怨靈信仰、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
- 早良親王
- 是桓武天皇的同母弟弟。桓武天皇即位之後,被立為皇太弟,但最終並沒有正式即位成為天王
- 784年 藤原種継 暗殺事件中,早良親王被懷疑牽涉其中,遭廢黜並流放淡路島。
- 藤原種繼 負責督造新都長岡京的貴族,在視察長岡京建設時,遭到不明身份的刺客用箭射殺,死於現場。這是平安時代罕見的公開暗殺事件。
- 785年,在流放途中,早良親王絕食而死。
- 早良親王死後,長岡京的建設陷入一片混亂。
- 794 年,桓武天皇決定改遷都到 平安京 ,即當今的 京都
- 早良親王 與 怨靈信仰
- 京都頻發疫病與災害,被認為是其怨靈作祟。為安撫其靈魂,桓武天皇於 806年追贈「崇道天皇」之號,並在遷都平安京後進一步強化鎮魂儀式。這顯示桓武天皇對弟弟之死的內疚與政治考量。
- 早良親王的冤死被視為日本怨靈信仰(御霊信仰)的重要起源之一。日本人認為未得安息的靈魂會帶來災厄,需通過祭祀平息。他的案例影響了後世對其他「怨靈天皇」(如崇峻天皇、崇徳天皇)的處理方式。這種信仰在平安時代的文化中根深蒂固,衍生出如「御霊會」等儀式
- 早良親王的悲劇故事在日本歷史中被視為忠誠與冤屈的象徵
- 他的案例影響了後世對其他「怨靈天皇」(如崇峻天皇、崇徳天皇)的處理方式。
- 這種信仰在平安時代的文化中根深蒂固,衍生出如「御霊會」(Goryō-e)等儀式
- 相關景點:
應仁之亂 開啟戰國時代
- 1467年,在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時代,爆發應仁之亂發生,長達 11年的戰爭。
- 戰亂起點在 京都 御靈神社境內。京都中心被摧毀。
- 戰爭影響
- 應仁之亂 發展成了「決定 足利義政 將軍繼承人的全面戰爭」,日本全國都被捲入戰火。最終在 1477 年達成和解,戰爭結束。
- 室町幕府也喪失了權威。間接導致了15 世紀到17世紀的戰國時代
- 戰國時代
- 戰國時代並非正式的歷史名稱
- 戰國時代的前段屬於正史中的室町時代,後半段屬於安土桃山時代
- 參考相關景點:
- 京都 上御靈神社
- 京都 銀閣寺 (慈照寺)
參考資料:
其他日本旅行推薦清單、歷史文化筆記
京都 旅行推薦清單
東京 旅行推薦清單
日本其他城市 旅行推薦清單
日本歷史文化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