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lex Ho
(Image Source: xb100 )
相關筆記
- 金融市場全貌
- 匯率
- 利率
- 央行影響利率的方式
- <1> 央行透過升息/降息,直接調整 短期利率
- <2> 央行在市場 買/賣 資產,介入影響長期利率
- 利率 v.s. 匯率
- 央行升息,緩和過熱景氣:
- 央行降息,用來刺激景氣:
- 當貨幣緊縮、高利率
- 利率 v.s. 債券價格
- 利率 v.s. 股票價格
- 利率 v.s. 房價
- 利率 v.s. 黃金價格
- 美國 升降息 & 縮表 歷史 (2000-2022)
- 債券
- 債券 Intro
- 短期 v.s. 長期 公債 殖利率
- 短天期 (2年) 公債 殖利率
- 長天期 (10 年) 公債 殖利率
- 長天期債券殖利率 vs 經濟景氣好壞
- 殖利率倒掛 (Yield Curve Inversion)
- 殖利率倒掛
- (重要) 殖利率倒掛的可能發生原因
- (重要) 殖利率倒掛 很可能暗示未來會 經濟大蕭條 (但通常不會立刻發生)
- 2022 年 全球債券價格跌入熊市
- 短 vs 長天期公債殖利率 兩者的 利差 反映景氣循環 4 個不同階段
- <1> 經濟成長階段
- <2> 經濟過熱階段:
- <3> 經濟衰退階段:
- <4> 經濟復甦階段:
- 匯率
- 匯率 影響製造業出口
- 範例:1990-2022 日本持續執行低利率政策
- 範例:日圓貶值影響造船業
- 貨幣體系、貨幣政策
- Key Takeaways
- 不同貨幣體系
- 第一類:硬通貨 體系
- 第二類:對應 硬通貨 的債權體系 (紙幣)
- 第三類:法幣體系
- 可能導致貨幣體系瓦解的原因
- 金本位制度演變歷史
- 貨幣政策
- 貨幣供給
- 台灣的貨幣供給額指標:M1A、M1B、M2
- 稅
- 「企業高利潤率、股市高報酬率」很可能無法在 COVID-19 之後持續下去
- 套利 (Arbitrage)
- 國際收支帳 & 收支順差/逆差
- 台灣進出口
- 台灣出口依存度:約 50%
- 其他參考資料
金融市場全貌
匯率
- 當外幣需求增加
- 外幣匯率上升,外幣升值 (相當於本國貨幣貶值)
- 外匯需求下降
- 外幣匯率下降 ,外幣貶值 (相當於本國貨幣升值)
若台幣升值 (美元匯率下降)
- 本國進口商
- 可用較少台幣 換到 美金
- 可以用較少的台幣 買 “用美元計價的外國商品”
- 進口商可以降低這些商品在國內的台幣價格,刺激銷售量
- 有利於進口 外國商品到台灣銷售
- 外國進口商商人
- 需要用更多美金來換台幣,相當於得用更多的美金來買 “用台幣計價的商品”
- 降低外國商人購買台灣商品意願,不利於出口 台灣商品到國外
若台幣貶值 (美元匯率上升)
- 本國進口商
- 需要用較多台幣 換到 美金
- 需要用較多的台幣 買 “用美元計價的外國商品”
- 進口商必須提高這些商品在國內的台幣價格,不易刺激銷售量
- 不利於進口外國商品到台灣銷售
- 外國進口商商人
- 可以用更少美金來換台幣,相當於可用較少的美金來買 “用台幣計價的商品”
- 提高外國商人購買台灣商品意願,有利於出口 台灣商品到國外
案例:1997 亞洲金融危機
- 美國升息,美元升值
- 資金從各國抽離,各國貨幣被拋售
- 1997 韓國金融危機
- 外匯存底不足
- 韓國宣布破產
- 接受 IMF 援助
- 1998 台灣金融危機
案例:2022 年 美元升息,美元匯率走強
- 有種說法:2008 年之後,美國持續把 金融危機 輸出的世界各國
- 2022 年美國政府為了抑制 高通膨 (源自 COIVD-19 疫情、俄羅斯發動戰爭入侵烏克蘭…等原因),持續升息,導致美元升值
- 大家會 賣掉 美元以外的各國貨幣,兌換成美元,相當於讓其他貨幣貶值
- 持有 以美元計價的債務 的人,還債 成本提高,還債變得更困難 (需要用更多的 他國貨幣 才能換成 1 美元)
- 回流到美國的美元,不敢投入股市,不敢投入房地產,變成 在美國國內的購買力,可能會進一步使 通膨 更加嚴重
- 這有可能導致美國經濟發生動盪、衰退
- 美國通膨嚴重,代表美元的購買力變低,世界各國投資人有可能會拋售美元,有可能影響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
案例:2022 年台幣貶值
- 美國升息,台幣對美元貶值
- 這會降低外資對台灣股市的興趣,外資會寧可把錢流回美國
- 就算台股上漲,把台幣換匯換回美元之後,整體可能是虧錢的
- 8月 到 9月左右,外資拿到台灣公司的現金股利之後,可能會發生資金外逃
- 台灣股市可能會持續下跌
- 台灣股市已經下跌
- (數據來源 link )
案例:2022 年韓元大貶值
- 韓元對美元貶值, 代表韓國債務大增
- 2022年 9月,1300韓元 兌換 1 美元,13 年新低
- 2022 年 1月到 9 月,貶值超過 12%
- 資金會從韓國抽離,美元回流美國
- 會導致
輸入性通膨
- 從 國外進口的商品 價格持續上漲,降低了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
- 在此同時
- 韓國物價飆升
- 家庭負債為 GDP 的 104%,世界第一高
- 房價高漲
- 年輕人負債嚴重,以債養債
- 貧富差距大
參考資料
利率
- 名目利率
- 實際利率 = 名目利率 - 預期通膨率
央行影響利率的方式
<1> 央行透過升息/降息,直接調整 短期利率
- 又稱 MP1 (Monetary Policy 1)
- 央行可以直接控制 “隔夜拆借利率”,這對長期利率影響不大
- 高利率通常發生在景氣循環中的通貨膨脹期間
<2> 央行在市場 買/賣 資產,介入影響長期利率
又稱 MP2 (Monetary Policy 2)
央行在市場上 買債券
- 政府買債券 (這通常是 長天期公債),釋出美元到市場上
- 促使
長天期公債 的利率
下降,量化寬鬆 QE - 低利率 會使 持有債券的投資人 賣出手上的債券,因為報酬率下降
- 低利率 會使人民想要舉債借錢,並且將借來的錢投資到具有高報酬的資產
縮表
- 美國央行手上的國債到期之後,有可能從市場上買更多國債,
- 縮表:
- 逐漸從市場減少購買更多資產 (國債 $ 有 抵押證券),減少釋出美元到市場上
- 到最後完全不買更多了
- 代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 中的 “資產縮減”
縮表
和升息
不衝突,兩者可以同時發生
銀行存款利率 包含的 詳細項目
- 銀行油水
- 風險溢價
- 依據借款人的壞帳風險高低而定
- 無風險利率
- 假設某人絕對沒有壞帳風險,銀行會對這人收的利率
- E.g. 通常國家政府發行的公債利率,可以被近似認定為「該國貨幣的無風險利率」
利率 v.s. 匯率
一個國家的利率 可以看做是 投資該國貨幣的投資報酬率
- 本國央行升息之後,短期內國際熱錢會流入,使本國貨幣升值
- 本國央行降息之後,短期內國際熱錢會流出,使本國貨幣貶值
央行升息,緩和過熱景氣:
- 帶動本國銀行利率上升
- 因外國利率低於本國,降低本國對外國投資意願
- 短期內外國熱錢流入本國,外國貨幣供給增加(需求減少),外國貨幣貶值
- 本國對外國貨幣需求降低,外幣匯率降低,本國貨幣升值
- 升息會增加借貸成本,降低人民借款意願,抑制民間消費
- 存款利息增加,使資金從市場回流至銀行
- 等到景氣降溫後,貨幣供給和需求都減少,本國貨幣最終會貶值
案例:2022 年美國升息導致美元升值
- 美元變超強勢,美元指數持續成長
- 美國升息,全球美元回流美國
央行降息,用來刺激景氣:
- 帶動本國銀行利率下降,比外國的利率低
- 因外國利率高於本國,增加本國企業對外國的投資意願
- 國際熱錢從本國流出到別的國家,外幣 需求增加(供給減少),外幣升值
- 本國人對外幣需求增加,外幣匯率上升,本國貨幣貶值
- 本國降息,減少借貸成本,會提升人民借款意願,刺激民間消費
- 驅使資金從銀行流入市場
- 等到景氣回溫,市場上對本國貨幣供給和需求增加,本國貨幣最終會升值
當貨幣緊縮、高利率
- 高基期且沒有獲利支持的成長股 ,會遭遇價值被重估的歷程,股價可能會下降
利率 v.s. 債券價格
債券價格
與 利率
的走向通常呈 反方向
存款利率
低,債券價格
高存款利率
高,債券價格
低
當 存款利率 較低
之前已發行的債券
的「票面利息」比較高,此時在次級市場中就顯得相對更加有價值,導致對債券的需求增加,在次級市場中的 債券價格 上升- 此時
新發行的債券
可以用 較低的利率 在初級市場籌措資金 - 當政府即將停止升息,通常是不錯的時間點去買入 長天期公債
當 存款利率 較高
- 投資人把 錢存銀行能賺的利息 會高於 持有債券能賺的利息,對債券的需求下降,債券價格 會下降
參考資料
利率 v.s. 股票價格
理論基礎
- 折現率10%代表今天的資金相對未來更有價值,把今天的資金放到未來,價值會隨著複利滾動到越大,反之越遠的未來現金流折現到今天價值也就越低。
- 例如今天的1000元,用10%利率複利到30年後,會價值 17449元,意思是在10%折現率(利率)的情況下,今天的1000元和30年後的17449元價值是相等的。
- 而30年後的1000元,用10%折現率折算到今天,會價值 57.3元,未來的現金流量在高折現率的情況下,拉長時間後並沒有多少價值。
- 公司股票價格,理論上會相當於「把未來能產生的現金流,折算到現在當下」
- 如果現在利率變高,折現率變高,相當於「把未來的錢折現到現在計算時,其價值變得更不值錢了」
- 利率升高,通常對股市是利空,尤其是成長股。因為成長股通常是目前還沒盈利,預期在未來才會盈利
但是,利率對股市的影響並不是非常直接,QE 對股市的影響更大
利率 v.s. 房價
- 理論上,利率升高回增加買房者的房貸成本,會降低對房地產的需求,為房價產生利空因素
- 但實際上,高利率通常發生在通貨膨脹階段,所以會有人想要把資金換成房子,藉此對抗通膨,這卻會為房價產生利多因素
利率 v.s. 黃金價格
- 理論上,利率升高回增加買債券的收益,會降低對黃金的需求,為金價產生利空因素
- 但實際上,高利率通常發生在通貨膨脹階段,所以會有人想要把資金換成黃金,藉此對抗通膨,這卻會為金價產生利多因素
參考資料:
美國 升降息 & 縮表 歷史 (2000-2022)
1994
美國成功讓經濟軟著陸 (economy soft landing)
2004.06 ~ 2006.06
- 在 2000 年網路泡沫後 的 2 年中,經濟減速,全球經濟逐漸走向復甦,同步也帶起了通膨壓力,而當時的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為控制通膨和過熱的經濟下,決定開啟升息循環。
- 2008 年 次貸風暴金融危機爆發前,Fed 資產負債表規模大約在 0.85 兆至 0.9 兆
2009.06 ~ 2011.07
- 2008 年次貸風暴金融海嘯
- 美國聯準會降息,幾乎變成 零利率
- 2009-2010,美國央行釋放大約 1.5 兆 美金到市場
- 在金融危機爆發、經歷三輪量化寬鬆後,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規模分別增長至 2.3 兆、2.87 兆、4.5 兆,總規模暴增為 4 倍
- 在 2008 年次貸風暴金融海嘯 之後
- 在聯準會 QE 政策和中國的四兆鐵公雞刺激下,全球再度迎來強勁的復甦,
- 也帶動了台灣的經濟與房地產,房價出現飆漲,為了抑制房地產的過熱,台灣央行於 2010.06 宣布升息
- 台灣房價指數:漲 17.7%
2015.12 ~ 2018.12
- 2013 聯準會主席 (柏南奇) 宣布美國史上第一次縮表
- 股市下跌
- 但遲遲沒有真的執行縮表,維持 4.3 兆美金資產規模。
- 以 “持有債券 到期償付的本金”,再投資於美國公債和機構 MBS 中。促使名義上總持有債券資產規模維持不變
- Taper & Reinvestment
- 直到 2018 才真正縮表 (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T)
- 美國維持穩定成長態勢,在聯準會認為平均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已達標後,於 2015 年底宣布升息
- 2019 時 發生 Repo Trouble (回購困難)
- 企業會在 “隔夜回購市場” 回收錢,成為可運用的資金
- “公司稅” 到期
- 同時碰到聯準會一直在出脫國債 (聯準會不買更多國債了),導致整個市場的流動性短缺,經濟受到衝擊
- 結果,聯準會停止 縮表,恢復寬鬆政策
- 2019 美國開始降息
- 台灣房價指數:漲 2.57%
- 房價增速趨緩主要是因為當時台灣內外需同時面臨 2015 年中國經濟趨緩以及陸股股災的衝擊,加上美國升息導致資金撤出新興市場,導致台灣房市並沒有太大地表現。
2020 - 2021 量化寬鬆
- 2020 年初,全世界爆發 COVID-19 新冠肺炎,經濟衰退
- 美國政府執行無限制量化寬鬆
- 2020 在 COVID-19 開始之後維持接近零利率
- Fed 透過各種信貸措施,積極挽救市場,使得總資產規模再度大幅上升
- 這次 QE 的速度 和幅度,都比 2008-2014 更快更大
2022 美國啟動升息
2021 年下半年,美國決定停止 QE
- 因為:2020 下半年到 2021 年時,美國經濟復甦很快
- 因為:COVID-19 導致 貨運塞港,導致通膨
- 預計 2022 年時會回到 Taper 狀態 (就像 2014 年的狀態)
2022 年 3 月,美國開始升息
升息對成長股的影響
- 當貨幣緊縮的預期循環開啟,高基期、沒有獲利支持的 成長股 過去享受估值膨脹的好處,也正在遭遇價值被重估,很難在升息之際回到超寬鬆貨幣環境時的天價估值水準
- 2021.11 開始,美股成長股股價狂跌:$SE, $SQ, $PLTR .....etc
2022 年 9月 全球狀況
- COVID-19 疫情尚未完全落幕,疫情造成的塞港、通膨現象也尚未完全減緩
- 俄羅斯發動戰爭入侵烏克蘭,造成歐洲能源和原物料價格上漲,進一步使通膨加劇
- 歐洲多個國家遇到極端高溫、旱災、河流斷流
參考資料
債券
債券 Intro
- 公債:國家政府發行的公債利率,可以被近似認定為「該國貨幣的無風險利率」
- 債券殖利率
- 從買入公債之後,一直到 到期日 的 投資總報酬率
- 通常 利率 愈高,債券價格 愈低 (data source)
- 通常 股市 不好 的時候,債市 會比較好
債券收益率曲線 (Yield Curve)
- 也稱作 “無風險利率曲線”
- 期限越久的債券 通常需要更高的
殖利率
來吸引貸款人,因為貸款人一般都希望能盡快資金,以提高投資組合的 流動性 - 所以通常 長天期 (10 年) 公債 的 殖利率 會高於 短天期 (2年) 公債 的 殖利率
- 所以 Yield Curve 通常是是一條 斜率 在何點皆為正的曲線
短期 v.s. 長期 公債 殖利率
短天期 (2年) 公債 殖利率
- 幾乎不會受 利率 風險 影響,就像是現金一樣
- 美國:Fed Fund Rate
- 常被拿來預測該國的 利率政策
長天期 (10 年) 公債 殖利率
- 長期債 對 利率 很敏感
- 通常來說,年期愈長的債券 收益率會愈高
- 投資人可用它預期「未來十年的 利率 的平均值」
- 借貸人預期「未來十年若利率會維持低檔 (e.g. 可能因為預期經濟會衰退),則我也不需要付出太高的 長天期公債殖利率 去借錢」,所以即便「現在當下的 短天期公債 殖利率」很高 (e.g. 2022.12),但借貸人可能仍會設定一個 較低的 長天期公債殖利率
- 常被拿來檢視該國 景氣通膨狀況
長天期債券殖利率 vs 經濟景氣好壞
當市場景氣好,資金流向 股市
- 投資人願意買股票,因為股票報酬通常比債券更高,資金會流向股市
- 債券價格會下跌,長天期公債殖利率 上升,如此一來才能吸引投資人買債券
當市場景氣差,資金流向 債市
- 投資人把資金投向比較安全穩定的標的,資金流向債市
- 很多人想買債券,導致 債券價格上升。在這時才買入的債券,長天期公債殖利率比較低
殖利率倒掛 (Yield Curve Inversion)
通常, 長天期公債殖利率 高於 短天期公債殖利率,兩者之間的 利差 會是正數 而非 負數
殖利率倒掛
- 如果一反常態,貸款人 反過來對 長天期公債 更感興趣。短天期公債 需要提供更高的殖利率才能吸引人去購買
- 這導致: 短天期公債殖利率 超越 長天期公債殖利率,代表利差反轉
- 這將導致 收益率曲線斜率 變成負值
(重要) 殖利率倒掛的可能發生原因
- 高通膨,帶動 短期利率 上升
- 市場憂心 通膨急升 會損害未來的經濟成長表現,造成 長天期殖利率 下滑
- 可能預告未來會發生 經濟衰退
- 當市場預期 短天期殖利率 將快速上升 ,但 長天期殖利率 還沒有來得及跟上變化
- (e.g. 預期央行要調升利率)
(重要) 殖利率倒掛 很可能暗示未來會 經濟大蕭條 (但通常不會立刻發生)
- 美國發生 殖利率倒掛 之後,約一年之內,股市通常仍然是 牛市
- 美國所有自 1970 至今的 經濟衰退 發生之前,都曾出現 收益率曲線倒掛 (撇除2019年~2020年的特殊情境),而且 接下來可能會發生新的一輪 降息循環
- 是 2001年 因網路泡沫破滅的經濟衰退
- 在此之前大約400天前,也出現殖利率倒掛
- 2007~2009年 金融海嘯
- 在這次經濟衰退的1年半前,出現殖利率倒掛
2022 年 全球債券價格跌入熊市
2022 年的經濟狀況背景
- 高通膨率
- 許多國家處於升息循環
參考資料:
短 vs 長天期公債殖利率 兩者的 利差 反映景氣循環 4 個不同階段
<1> 經濟成長階段
- 經濟活動強勁、通膨預期溫和
- 受央行
升息
影響, 短天期 (2年) 公債殖利率 上升較快,利差
(長天期公債殖利率 - 短天期公債殖利率) 持續縮小 - 股優於債
<2> 經濟過熱階段:
- 經濟活動過熱、通膨預期強勁,迫使央行加快
升息
,導致 短天期公債殖利率 超越 長天期公債殖利率,利差
反轉 (翻負), 造成 殖利率倒掛 - 美國所有自 1970 至今的經濟衰退發生之前,都出現 收益率曲線倒掛
<3> 經濟衰退階段:
- 通膨抑制消費,利率高檔引發違約風險,整體經濟轉弱
- 央行為了刺激經濟,執行
降息
,短天期公債殖利率 快速下降 (會比 長天期公債殖利率 下降地更快),利差
開始擴大 - 債優於股
<4> 經濟復甦階段:
- 央行維持貨幣量化寬鬆,債券殖利率曲線維持陡峭,長短利率都穩定,
利差
處於高檔、且穩定 - 股、債都好
2020~2021 年的情況較為特殊,在疫情影響下,聯準會快速將短天期利率降至最低,爾後長天期利率則因財政政策而走揚,使利差擴大時出現景氣復甦的現象。
參考資料
匯率
匯率 影響製造業出口
範例:1990-2022 日本持續執行低利率政策
- 造成日圓貶值
- 日本央行想要促成「健康的通膨」,
- 但日本的低利政策卻沒有促使日本企業增加借貸 和 投資,反而是決定到東南亞國家去投資、蓋工廠
- 2021-2022,日本面對的是惡性通膨,進口原物料的成本促使通貨膨脹、原物料價格上升
- 日本現在是貿易逆差國家
- 即便日本製造很強盛,但是仰賴進口能源、進口原物料,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
範例:日圓貶值影響造船業
- 造船業公司接到訂單之後,通常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交貨
- 因為日圓貶值,導致原物料成本上漲,侵蝕了原本應有的賣船利潤,導致業者虧損
- 可能導致造船業者不敢接新的訂單
貨幣體系、貨幣政策
參考資料:
-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by Ray Dalio) 第 3 章、第 4 章
- 還有…某本我已經忘記書名的書
Key Takeaways
- From 1700 to 2020, there had been 750 currencies in the world. But only around 20% of them still alive at this moment. 過去 300 年來,至今仍存在於世界上的貨幣,幾乎都大幅貶值
- 歷史上很多國家從
硬通貨
,轉移成對應通貨債權體系
,最後又轉移成法幣體系
- 政府印鈔票
- 能讓
貨幣金額
相對債務金額
增加,讓債務人
更容易還錢 - 可以降低債務負擔,並且讓貨幣和信貸流去協助企業創造出生產力和利潤,導致企業股價上漲
- 會讓貨幣的實際價值降低 (例如,相對於硬通貨)
- 會讓 現金及債務型態資產 (e.g. 債券) 的報酬率下降
- 如果貨幣長期大幅貶值,可能導致該貨幣失去 儲備貨幣地位
不同貨幣體系
第一類:硬通貨 體系
- 例:金屬硬幣、黃金、白銀
- 自古以來普遍被各國人民視為有真正的「內在價值」
- 可做為
- 安全的交易媒介
- 安全的財富儲存工具
- 信貸創造最小化,信用最大化
- 硬通貨供給增加,政府才能創造新的貨幣
第二類:對應 硬通貨 的債權體系 (紙幣)
- 例:硬通貨債權、銀行票據
- 紙幣 可被視為是 硬通貨的債權票據,通常會會掛鉤 某種硬通貨,例如:黃金
- 紙幣是承諾交付價值的工具,人民不必攜帶重量很重的 硬通貨,用紙幣就能做交易
- 政府很容易創造出更多的 貨幣和信貸,容易被中央銀行任意增加發行
- 可以擴大信貸程度
- 信用度下降
第三類:法幣體系
- 例:1971 年之後的美元體系
- 沒有嚴格與 某種硬通貨掛鉤
- 政府可以無限量創造大量貨幣與信貸 (相較於 第二類貨幣體系,紙幣)
- 信貸創造最大化
- 信用最小化
- 只要人民對本國貨幣還有信心,這系統就不會失靈
可能導致貨幣體系瓦解的原因
- 債務過高,貨幣金額也過大
- 導致 債務 與 貨幣 的實質價值相對變低
- 購買力 變低 (人民無法用它們來買到足夠的 商品與服務 )
- 實質利率 (利率 - 通貨膨脹率) 雖然很低了
- 雖然 債務人 不會破產 (貨幣變多,債務人償債能力上升)
- 但是 債權人 也不願意繼續持有債務 (收不到夠多的利息),債務不再是有利可圖的 儲存財富工具
- 中央銀行調整利率的手段已經失效,無法有效調節市場景氣
金本位制度演變歷史
- 金本位制總共有三種型態
- 金匯兌本位制
- 國家發行的銀行券在國內只能兌換外匯而不能兌換黃金
- 金塊本位制
- 金塊本位制是該國國內不直接流通黃金,改發行銀行券,其價值等同某一數量的黃金,銀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兌換黃金
- 金幣本位制
- 世界各國在1860年起,紛紛以金本位制取代容易發生「劣幣逐良幣」現象的金銀複本位制。
- 起源
- 拿破崙發動戰爭幾乎統一了歐洲之後,金本位制度在這時候產生雛形
- 1823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真正實現了金本位制
- 金本位制使全球開始淘金熱潮
- 1848年,美國加州發現黃金,1853年時,超過10萬人湧入加州加入採金行列,其中2萬人是多半來自中國廣東的華裔工人
- 同時,原本是英國遣送犯人的澳洲,也因為發現了黃金,吸引許多英國人前去挖黃金
- 一個國家剛開始發行貨幣的同時,通常都會有中央銀行在背後儲備數量相當於貨幣發行量的黃金做為儲備金
- 讓人民相信該貨幣擁有法定的價值
- 一盎司黃金在各個國家有不同的價值,各國貨幣等同多少黃金的價值的不同形成了匯率關係,金本位可以保證貨幣匯率的穩定
- 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量受到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數量約束而無法濫發貨幣。
- 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人民需要的商品及勞務總量也也隨著上升
- 工業革命之後的大量生產更加速商品製造出來的速度,因此貨幣發行量不可能一直維持在相同的數量
- 但是黃金的取得有賴於開採速度以及礦產量,如果貨幣發行的速度跟不上商品產出,商品價格將大幅下滑,這是金本位制的缺點
- 19世紀工業革命造成生產速率提升,供給過剩造成危機,英國、美國、西班牙等國在國內生產太多商品
- 當時殖民文化盛行,解決黃金不足的一個辦法便是將商品賣到海外殖民地來,同時還規定殖民地不能將商品賣回來給殖民母國
- 亞當斯密國富論確立的黃金的地位,用貴金屬來定義一國的富裕程度,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的信用程度大小決定於擁有的黃金數量
- 要一直賣出商品才能夠取得黃金
- 例如殖民國、侵略國對弱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中都是要求賠償黃金或白銀
- 英國東印度公司到亞洲賣鴉片換取黃金
- 1919年9月,倫敦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黃金市場,倫敦在當時國立相當雄厚,再者當時世界上許多主要黃金生產國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 1929年到1933年正值世界經濟大蕭條,許多國家產生嚴重的失業問題,人民希望能夠向政府兌換黃金
- 於是大家都想向英國到換黃金,英國當然拒絕,因為唯恐無法維持黃金和英鎊之間價格的平穩,於是黃金兌換便得困難
- 加上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黃金因為貿易順差向已開發國家集中,黃金流通範圍縮小,無論是哪一種金本位制度都逐漸瓦解
- 1931 年,日本破產
- 日本被迫提領黃金儲備,放棄金本位制度
- 日幣貶值,導致日本的貨幣實質購買力下降
- 金幣本位制 逐漸被 金塊本位制 和 金匯兌本位制取代
- 經濟一亂,治安問題導致內亂,世界性的戰爭便有可能發生。
- 1933年美國也開始亂,大家都不願意把錢放在銀行,交易無法興盛,人民想要換黃金
- 美國也開始放棄金本位制度。美國羅斯福總統宣布全國銀行停止營業來整頓,把銀行分為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大家才又願意把錢放進銀行
- 美國註定要成為將來的強大國家,羅斯福暗渡陳倉通過了許多法令,讓美國初步脫離了金本位制度的緊箍咒。
- 1944年,44個國家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簽定「布列敦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 希望能夠找出彌補金本位制度的折衷辦法
- 布列敦森林協定定義了黃金的標準價格以穩定匯率,且用美金計價,一盎司黃金價格為35美元,向全世界發行貨幣
- 美國聯準會保障依照官定價格兌換黃金,提供國際足夠的美元,美元的價值由美國的黃金儲備量做為支撐,並且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 固定匯率制度可使避免任何一個國家藉由將貨幣貶值達到貿易順差的目的
- 布列敦森林協定中,還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及後來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雛形。
- 各個國家都想要擁有美金,美國成為超級強國。美國規定,世界各國只要持有美元,就不需要儲存黃金。
- 各國的外匯存底多半以美元為其外匯儲備貨幣,並且向美國購買國債,藉以平衡和美國之間的貿易順差
- 布列敦森林協定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 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黃金被送到美國紐約,美國擁有了全世界75%的黃金
- 從此開始,美國黃金儲量卻愈來愈少
- 1965年時,美國黃金儲量只佔全世界不到30%
- 法國總統戴高樂建議重回金本位,因為美國不再聚集全世界大部分的黃金
- 法國和歐洲國家,開始把持有的美元逐漸換成黃金
- 2011年時,歐洲主要國家的外匯存底中黃金儲備佔了絕大部分(約70%),但亞洲國家卻多半不到10%。
- 戴高樂因為1968年5月的法國暴動下台,使得美元繼續穩住世界貨幣地位
- 到2010年的時候,美國黃金儲量已經不到全世界的15%。
- 1944年到1970年,是人類最幸福的時候,形成了戰後嬰兒潮。
- 1947年美國進行馬歇爾計畫,各國需要很多美元來擴充國際準備,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形。
- 1950年韓戰開打,1959年爆發越戰,美國在外國地區的支出過於龐大,財政狀況和國際收支都惡化,美國只好印很多美元鈔票因應
- 美元不斷貶值造成美元的信用下降。美元鈔票變多使各國政府開始不安,甚至造成美元過剩,大家紛紛想要拿手上愈來愈多的美元鈔票向美國政府兌換成黃金
- 黃金價格開始波動,1968年3月出現了官方黃金價格和自由市場價格不一的情形,又稱黃金雙價制,自由市場黃金價格上漲,投機者用一盎司35美元的公定價格從央行買大量黃金,轉而到自由市場去用更高的價格售出套利,美元的地位也下降。
- 1971年美國發生自1893年以來第一次對外貿易逆差,低利率經濟擴張的政策導致通貨膨脹,資金外流造成赤字高漲
- 美國的對外短期債務遠遠高於黃金準備量
- 尼克森總統在1971年8月宣布美元脫離金本位,美元不再開放自由兌換黃金,美國央行拒絕開放讓國外中央銀行兌換黃金
- 這代表美元從
第二類貨幣體系 (以硬通貨作為擔保的紙幣)
轉變成第三類貨幣體系 (法幣體系)
- 美元從此有了任意印鈔票的自由,黃金價格開始飆漲,美元開始貶值,全球通貨膨脹
- 美國自此不斷以
貶值美元
、狂印鈔票
來拯救各次美國金融危機,例如:1987 儲貸危機,2001 網路泡沫危機,2008 金融危機 - 1971年歐美十個國家簽訂了 史密森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將每盎司黃金的公定價格從35美元提高至38美元,提高外國貨幣對美元匯率波動的許可範圍,美元對黃金價格及各主要貨幣貶值。
- 1973年美元再次爆發危機,美國政府嘗試將美元貶值10%,並且提高黃金官方價格
- 黃金價格漲破100美元,仍然無法平息風暴
- 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會修訂出牙買加協議,各國強力貨幣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固定匯率所產生的風險,各國貨幣可以彼此自由交換,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制瓦解,確立黃金的非貨幣化,金本位制度至此正式終結。
- 在近代,通常「高通膨、低利率、政府印鈔票」時 黃金價格會上漲
貨幣政策
(直接摘錄下方參考文章)
貨幣政策的不可能三角,或稱為三元悖論,是一個國家只能在以下三種政策目標中選擇兩個: 1. 自由的資本流動(也就是說,沒有資本管制)
- 獨立的貨幣政策(即有能力自主決定利率或通膨目標等重要的貨幣政策)
- 固定的匯率(換句話說,國家貨幣對外幣的價格是穩定的)。
這三種政策目標的任何兩種組合都可以形成一個可行的政策框架,但實現全部三種則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參考資料:
貨幣供給
台灣的貨幣供給額指標:M1A、M1B、M2
In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economists monitor the issuance of a currency using official money supply data. The numbers they report are generally called M1, M2 and — depending upon the country — M3 or M4 as well.
just know that M1 is a measurement of the most liquid monies, M2 is less liquid, and so on.
M1A:(通貨淨值+支票存款+活期存款)M1B:(M1A+活期儲蓄存款)M2:(M1B+準貨幣)
準貨幣包括: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外幣存款+郵政儲金+外國人持有新台幣存款+債券附買回交易餘額+債券型基金餘額
貨幣供給年增率=(經濟成長率*貨幣需求彈性系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
M1B即:在銀行體系外流通的貨幣總量+金融機構的支票存款、活期存款、活期儲蓄存款
M1A和M1B的功能是做為交易媒介,可以較為直接反映金融交易的狀況,隨景氣好壞而上升和下降。
M2即是M1B加上流動性較低的金融資產,即廣義貨幣供給額,價值儲存功能比較強,對金融的影響比較間接。
————————————————————–
如果M1B沒有大幅變動,意即物價穩定且金融交易正常,若此時M2卻持續攀升,央行便會考慮採取貨幣緊縮政策,減少市場資金供給,利率上升,公債殖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降。
如果M2低於預期,央行會考慮採取貨幣寬鬆政策,增加市場資金供給,利率下降,公債殖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上升。
當股市和房地產景氣升溫,存款人會比較想把定存改成活期存款,使資金存定存流向股市,此時M1B成長率就會大於M2。
稅
「企業高利潤率、股市高報酬率」很可能無法在 COVID-19 之後持續下去
- 1989-2019 (分析 by Michael Smolyansky)
- S&P 500 指數 平均每年成長 5.5%
- 美國實質經濟成長率只有 2.5%
- 企業稅率 和 市場利率 都下降很多,導致企業利潤上升
- 企業稅率 和 市場利率 的下降大約 對 企業利潤增長 影響 40% 的程度
- 大公司也可利用低利率去發行公司債
- 無風險利率下降,導致股市估值倍數擴張很多 (反之亦然)
- 主要國家政府的 財政赤字 和 債務增加速度 遠高於 經濟成長速度 (As of 2023)
- 通膨已經太高:難以再靠 QE 來降低政府債務
- 去全球化:外國央行買美債的意願會降低
- 美國政府很可能需要加稅,或是至少不會大幅降低稅率。這導致企業利潤很難持續維持高位
- 股市報酬率很高程度會取決於「企業利潤的成長有多少」
- 股市報酬率很難再大幅領先實質經濟成長率
參考資料
套利 (Arbitrage)
- 同時做兩筆操作,一買一賣,賺取價差
- 要付出保證金
不同套利種類:
- 跨市場套利
- 原因:同一商品在不同地點的價格不同
- 跨商品套利
- 原因:不同商品在同一市場的價格不同
- 跨期套利
- 原因:同一商品在不同時間的價格不同
國際收支帳 & 收支順差/逆差
BOP (Balance Of Payments)
經常帳:
- 記錄商品、勞務輸入輸出的收支,即因貿易和勞務而產生的資金流動。即貿易收支減去生產要素收入(例如利息和股息)再減去轉移支付(例如外國援助)
資本帳:
- 記錄國際間資金、金融資產流動。即除了貿易和服務產生資金流動以外的資金流動
- 例如直接投資、證券投資、黃金儲備等。
若 (資本賬+經常賬+外匯儲備) = 0,則稱國際收支平衡
若國際收支出現 順差
:
- 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上升
- 本國經濟成長上升
- 外匯市場投資人增加對本國貨幣需求->買入本國貨幣
- 本國的外匯淨盈餘在外匯市場上要兌換回本國貨幣
- 本國貨幣需求增加
- 本國貨幣升值(匯率下降)
若國際收支出現 逆差
:
- 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下降
- 本國經濟成長衰退
- 外匯市場投資人降低對本國貨幣需求->拋售本國貨幣
- 本國必須賣出本國貨幣以支付進口所需
- 本國貨幣貶值(匯率上升)
台灣進出口
台灣出口依存度:約 50%
- (出口佔GDP比重)
其他參考資料
About Alex
- Software Product Manager. Work experiences in Taipei, Singapore, and Shanghai.
- Currently based in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act me via: alex.ho.helloworl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