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lex Ho
(Image Source: pch.vector)
相關筆記
- 不同經濟學派對 總體經濟學問題 的看法
- 經濟學十大原理
- 待整理 notes
- 需求
- 需求第一定律
- 剩餘
- 需求第二定律
- 成本
- 成本 Intro
- 成本是由別人決定的,不完全是我自己能單方面決定的
- 金錢以外的各種成本
- 時間、節省麻煩
- 風險
- 邊際成本
- 可複製性的高低,影響邊際成本
- 沉沒成本 (sunk cost)
- (重點) 從成本裡面找出影響價值的 關鍵要素、給予歸功、給予定價
- 租
- 租
- 租 v.s. 成本
- 尋租 Rent-seeking
- 價值、價格
- 內在價值
- 價格
- “成本會影響價格”,但並非 “由成本決定價格”
- (重點) 供需關係、稀缺性 影響 價格
- 在市場上的 供需關係 也有可能反過頭回去決定原料的 成本
- ”利潤最大化” 影響價格
- 債務
- 通貨膨脹
- 通貨膨脹 TL;DR
- 通貨膨脹 發生原因
- 通膨原因 1:需求拉動 Demand-Pull Effect (最常見)
- 通膨原因 2:成本推動型通膨 Cost-Push Effect
- 通膨原因 3:薪資推動型通膨 Wage-Push Inflation
- 通膨原因 4:固有型態通膨 Built-in Inflation (內在通貨膨脹)
- 通膨原因 5:輸入型通膨
- 通貨膨脹 造成的後果
- 通膨引起相關的 其他周邊成本
- 重要的通膨相關經濟指標
- 政府可以做什麼事情去抑制通膨
- 範例:2022 美國快速升息,抑制通膨
- 人民對抗通膨的方式
- 通膨範例:2021 全球通貨膨脹 from 貨運塞港
- 通膨範例:2022 俄烏戰爭導致通膨持續、物價上漲
- 通膨範例:2023 美國持續高通膨
- 通膨 vs. 股票股價
- 通貨緊縮
- 原因 & 過程
- 物價下跌並非一定是壞事
- 進出口、貿易順差/逆差
- 存貨指數
- 景氣循環
- 經濟大蕭條 Recession 的發生原因
- 過熱的經濟 (Overheated economy)
- 資產泡沫 (Asset bubbles)
- 黑天鵝事件 (Black Swan events)
- 中央銀行使用貨幣 與 信貸 去控制經濟冷熱程度
- 長期債務週期、債務危機
- 長期債務週期 Intro
-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一
-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二 - 票據取代硬通貨做為交易媒介
-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三 - 債務大幅增加
-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四 - 爆發債務危機、債務違約
- 債務危機、債務違約
- 為了降低債務,政府和中央銀行可能做的事
-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五 - 貨幣與硬通貨脫鉤
- 範例:1933 年 美國取消 “美國用美元兌換黃金” 的承諾 (by 小羅斯福總統)
- 範例:1971 年 美國不再遵守布雷敦森林協議 (by 尼克森總統)
-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六 - 回歸硬通貨
- 債務危機範例:2008 次級房貸 衍生金融危機
- 債務危機範例:歐債危機
- 風險、避險、保險
- 風險
- 規避風險的方法 - 避險
- 用漲跌互補來避險
- 分散化投資 並不等於 避險
- 規避風險的方法 - 保險
- 中等收入陷阱
- 看得見 v.s. 看不見的東西
- 破窗理論
- 其他參考資料
不同經濟學派對 總體經濟學問題 的看法
參考資料:<薛兆豐的經濟學課> https://www.dedao.cn/course/detail?id=5zp9lB3q0breKZzSDKYjyWxG64dg2Q
經濟學十大原理
待整理 notes
- 「總量、過去花掉多少錢、平均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邊際」
- 每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总效用是最高的。
需求
參考資料
-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 第 31、32、33 、34、35、36 講
需求第一定律
- 不同的商品/服務,有不同的需求曲線
- 要注意:需求曲線代表需求。需求量是需求曲線的 X 軸
- 價格發生變化時,需求量會發生變化。但都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滑動
- 如果商品/服務的本質改變,需求曲線會產生位移
- 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求量就是负的。需求变成了供给。
- e.g. 消費者發現計程車價太貴,有可能他自己放棄原本的工作,跑去改做計程車司機
- 特殊情況:剛需
- 無論價格有多高,需求量都不變
- 注意:鹽巴不是、藥不是
剩餘
- 「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跟「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价」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需求第二定律
- 需求對價格的彈性
- 價格彈性很大
- e.g. 奢侈品
- 價格彈性較小
- e.g. 生活必需品
- 價格上漲,我們還是要吃飯買菜
- 根據需求第一定律:價格上漲,需求會下降
- 需求的價格彈性 v.s. 需求曲線斜率
- 在同样一条需求曲线上面,它每一点的弹性是不一样的。同样一条需求曲线随着价格的变动、随着价格的不同,它的弹性就会发生变化。
- 任何商品,都既可以是奢侈品,也可以是必需品,这完全取决于价格的高低
- 当价格比较高的时候,弹性大于1,也就是说,这时候这种商品是奢侈品
- 但是当价格跌到一定程度以后,这种产品就变成了必需品。
- 人會尋找替代方案
- e.g. 尋找更便宜的製造鹽的方法
- e.g. 治病太貴了,也許乾脆不要治了
- 每当出现新的情况,出现新的冲击的时候,
- 人们寻找替代方案的范围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没那么大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选择替代方案的空间会越来越大,他们能够找到的对策/替代品就越来越多,需求弹性会变得越来越高
- e.g. Tesla 剛推出時,大部分的汽油車車主還不太想考慮改開電動車
成本
成本 Intro
- 擁有某個資源,我們可能可以拿去用在做很多不同的事情上。但因為資源都是稀缺的,所以我們必須在有限的可能選項中做出選擇。
- 做某一件事情的成本,是你把資源用在這件事情之上的同時,放棄了 其他所有選擇 之中的最大代價
- 假設開手機店的收益高於早餐店、又高於書店,那麼我選擇開早餐店的成本就是「放棄了開手機店能帶來的收益」
- 如果做某事情,沒有放棄任何代價,代表沒有成本
- 如果有件事情你根本做不到、或是無法擁有,那就不是你的成本
- 當然,因為我並沒有真的去開手機店和書店,無法準確估算其收益,得靠想像和市場分析去評估開手機店和書店的最大價值
- 開高級服飾店能賺的錢大概會比手機店更多,但假設我沒有能力開一家服飾店,則開服飾店能賺的錢就不是我選擇開早餐店的成本。
- 成本不會永遠不變
- 同一件事物的成本,在不同時空之中可能是不一樣高的
成本是由別人決定的,不完全是我自己能單方面決定的
- 開手機店的收益不是我一個人能決定的,因為手機供應商有很大的權力決定我向他進貨的成本,而市場有很大的能力決定我能把手機的價格定在什麼水平。
- 「開手機店的收益通常比開書店的收益高」這件事情也不是我一個人能決定的,因為社會上大家都需要用手機上網,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買書讀書
- 房租的高低是社會裡老百姓共同決定出的心理價值
金錢以外的各種成本
除了 金錢成本 以外,把所有各種成本加起來考量,才是真正的成本
時間、節省麻煩
- 時間成本可能隱微地出現在很多層面上。例如有時不能只考量達成某件事情所需的金錢成本,還得考量「效率」
- 下班後若和朋友有約,搭地鐵的金錢成本肯定低於搭Uber。但搭地鐵所需的時間可能比搭Uber多,這是時間成本。而搭Uber有可能遇到塞車。
- 在超市裡買馬鈴薯所需的價格,通常高於在產地購買所需的價格。有些人批評中間商和超市賺走了大量金錢,而農人賺得比較少。但超市為我們節省了取得馬鈴蜀所需的時間和麻煩。在超市買到馬鈴薯所需的成本,可能已經是所有管道中成本最低的了。
- 再者,因為市場上並非只有一家超市,各家超市之間存在競爭關係,通常一家超市能從中賺取的利潤已經是在市場上最低的的了,否則無法和別的超市競爭。
風險
- 在淘寶網買東西,相比於在京東買,在淘寶很容易找到更便宜的。但在淘寶買到假貨或是劣質品的風險比較高。這風險也是成本
其他成本
- 做某件事情能帶來的快樂、是否符合我們的興趣,也算是一種收入。所以人不一定會選擇做能得到最多金錢收入的事情
如果人都選擇在 最低金錢成本的渠道 買東西,那便利商店就很難存活
- 便利商店提供了
- 「隨處可買到生活必需品」的便利性
- 確認商品安全性….
- 便利商店並且對商品訂較高的價格,但人們依然買單
- 不同的便利商店公司之間也在競爭
邊際成本
每再投入一單位資源,能得到多少回報
Notes
-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時間點的邊際成本可能不同
- 這是用來決定現在值不值得做某件事情的重要依據
可複製性的高低,影響邊際成本
- 低複製性
- 壽司師傅苦學多年之後、終於出師,但是一間壽司餐廳能產出的營業額完全緊扣著 每位師傅能產出的壽司數量 及 餐廳裡的師傅數量。
- 邊際成本很高
- 如果要賣出更多壽司 (給更多消費者),就必須增加 師傅數量
- 高複製性
- SaaS 軟體公司的工程師開發出一個產品之後,理論上可以無限制地賣給很多客戶
- 邊際成本較低
- 成本主要來自 固定成本:當初付給工程師的薪水 (投入在開發該產品的時間上)。無論賣給多少客戶,都花費一樣的錢
沉沒成本 (sunk cost)
定義
- 如果某些成本一旦付出就無法挽回,那就是沉沒成本
- 沉沒成本可看作是 零成本,沉沒成本 已不是成本
- 如果某些錢已經變成了 沉沒成本
- 此時根本不該去看你在過去花費了多少錢
- 而是該去看:現在 再額外多花哪些 邊際成本 之後,能得到多少 邊際收益?
- 並且要注意「那些邊際收益是不是你需要的或你想要的」
舉例:
- 買了一本書,看到一半覺得不好看,你可以把它拿去賣給二手書店。如此一來能夠賺回部分當初買這本書的金錢成本
- 買了一張電影票,在電影院看到一半,覺得這部片實在是太難看了,這時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無法把電影票錢賺回來。這張電影票錢就是 沉沒成本
- 很多人心想「我已經花了電影票錢,如果不把電影看完就太可惜了」。但如果此時立刻離開電影院,還能把時間用在能得到更多快樂的別的事情上,但大部分人難以做出這種決定
(重點) 從成本裡面找出影響價值的 關鍵要素、給予歸功、給予定價
- 某產品是盈利的,且我們發現在其 各種成本要素 中,有某一項因素特別重要,導致它很高程度決定了這個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 價值
- 則我們應該確保 這項要素 的品質能持續變好、不能退步
- 这些要素,会受到其他用途或者其他企业的争抢。所以,迫于竞争的压力,企业的所有者也好,带来意外收入的资源的所有者也好,市場會為 這項要素 給予合理的 定價
- 我們很可能需要為 這項關鍵成本要素 投入更高的投資
- 所以整个经营活动,就是一个不断重新发现、不断修正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估值的一个过程
- 因為有競爭,所以會讓靜態的格聚變成動態的
參考資料:
-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
- 第 06 講 從成本角度理解盈利與虧損
- 第5周问答 | 当皇帝不一定是好职业
租
租
- 一份资源,如果它提供的服务跟它的收费没有关系的时候,它体现出来的 就是
租
- 最優選擇 與 次優選擇之間 有落差。如果選擇 最優選擇,但必須少賺一點,通常來說很可能我們都還都願意做這事情。
- 換個角度想,市場其實可以少付一些錢給我們,但是市場卻依然多付錢了
- 那些「多付的錢」就相當於我們「白賺的收入」,就是
租
租 v.s. 成本
- 一份资源,如果它提供的服务跟它的收费没有关系的时候,它体现出来的 就是
租
- 但反过来,如果提供的服务跟收费其实是相关的话,那么它就体现为一种
成本
- 成本 = 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尋租 Rent-seeking
- 競爭的過程中,要消耗資源
- 範例
- 路上的乞丐看起來是不勞而獲就得到錢,但多個乞丐之間能也有競爭
- 公務員的工作穩定,但是通常需要花好幾年讀書、考試,耗費大量成本,可能抵消了一部分未來考上公務員之後能得到的收益
- 「尋租」常用來解釋:
- 向政府爭取特殊優惠政策、特許經營權利,讓自己得到好處,但是社會資源會因此被消耗
參考資料:
-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
- 第019讲丨“租”是对资产的付费
- 第020讲丨寻租——乞丐没有白拿施舍
- 第5周问答 | 当皇帝不一定是好职业
價值、價格
價值 不等於 價格
內在價值
- 實物財富 有內在價值
- 金融財富 沒有內在價值
- 若某產品能為消費者解決的 痛點 愈大,通常代表「被需要的程度愈大」,擇這產品本身的 內在價值 愈高,則通常能夠被訂定 更高的 價格
- 內在價值有可能突然發生變化
- E.g. 某件畫作突然被鑑定其實是達文西的真跡,則其價值會上升
- E.g. 某間達文西的畫作突然被鑑定出其實是贗品,則其價值會下降
- E.g. 梵谷的畫,在他生前不值錢,在他去世之後才變得值錢。但是畫作在被畫完之後,畫作本身沒有改變
- 事物的
內在價值
不會因為其價格
上漲而上升
價格
“成本會影響價格”,但並非 “由成本決定價格”
- 成本 會影響商品的 價格,但並非全由 成本 決定商品可以賣什麼 價格
- 產品要能賺錢,其價格確實要高於其成本
- 但這不代表成本愈高、導致價格也愈高的話,消費者就願意為這產品買單
- 範例:從第一次工業革名開始,全世界的大部分商品都變得愈來愈便宜,因為工業革命促使許多商品的生產成本降低了。
(重點) 供需關係、稀缺性 影響 價格
- 商品的
價格
並非依據生產成本為標準,反而更高程度是取決於在市場上的供給關係
- 取決於
消費者有多麼想要這個商品、供給是否滿足需求
- 若商品的用料很好,導致成本很高,這也不代表消費者就會想要這個商品,不代表這商品就能賣很高的價錢
- 範例
- iPhone的利潤遠高於其他品牌的手機,但消費者依舊買單,因為消費者覺得iPhone值這個價錢,即便賣得比較貴消費者也願意買
- 很多人想去聽王菲的演唱會,所以演唱會門票能賣得比較貴,所以王菲能要求比別人更高的唱酬。(當然,若辦演唱會本身所耗費的各種軟硬體成本很高的話,演唱會門票票價也無法低到哪裡去)
在市場上的 供需關係 也有可能反過頭回去決定原料的 成本
- E.g. 某市場的飲食習慣改變
- 商人發現消費者願意為麵包付出更高的價格
- 同時,因為消費者更愛吃麵包了 (以往可能更愛吃米飯),導致需要更多的小麥去生產麵包,小麥的價格可能變動,導致製造麵包的成本上升,導致麵包價格也變動
- E.g. 如果消費者普遍認為購物袋的價值不會太高
- 則製造購物袋的廠商,很可能會盡可能壓低製造購物袋原料、設備、人工 的各項成本。以免成本太高、消費者又不願意用較高的價格購買這個購物袋
”利潤最大化” 影響價格
- 理論上來說商人會嘗試做到 把產品的利潤最大化
- 所以定價的方式 並非單純只是「累計所有成本之後、再乘上一個所謂『合理的利潤率』」,商人會想辦法把價格定成「消費者願意付出的最高數字」
- 世界上不存在「合理 的利潤率」
- 「市場上 的平均利潤率」是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原因
債務
參考資料:
-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by Ray Dalio) 第 3 章
債務 Intro
- A 的
支出
等於 另一個人 B 的收入
- 當 A 降低支出,B 的收入降低,B 也受傷害
- A 的
債務
等於 另一個人 B 的資產
- 當 A 發生債務違約,會造成 B 的資產漸少,使得 B也必須縮減支出
- 對於 商品、勞務、投資 的 需求和生產
- 在 信貸創造階段,會很強勁
- 在 債務償還階段,會減弱
- 很多看似很厲害的政府 or 公司其實擁有大量負債
- 未來有縮減開支的可能性
- 可能會破產
- 持續舉債、取得資金,應付既有支出
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 TL;DR
- 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漲,人們的購買力下降
- 當 物價指數 提高 3%,代表 貨幣的購買力 相對過去同期減少 3 % (大約每過 24 年,購買力會貶值 50%)
- 債務的數量不變,但是債務代表的貨幣的實質購買力下降
- 適度的通貨膨脹有助於經濟發展。但若通膨太劇烈,則會導致社會動盪、經濟衰退
- 溫和通膨:
- 2~5% 物價上漲
- 消費者預期未來會漲價,趁早購買、刺激消費
- 物價緩慢上漲,導致企業預期在未來能有較高的獲利,願意增加投資、增產。帶動經濟成長、促進就業
- 惡性通膨:
- 5% 以上的物價上漲
- 薪水不容易上漲的人,會深深受害。因為貨幣購買力變低
- 人民會對本國貨幣失去信心,導致社會動亂、政府垮台
- 在戰爭或社會動亂之後可能發生嚴重的通膨
通貨膨脹 發生原因
通膨原因 1:需求拉動 Demand-Pull Effect (最常見)
- 使市場對商品與服務的需求過大,但是市場上可供給的商品和服務不夠,消費需求遠大於供給,導致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勞動力工資也上升
- 造成需求大幅增加可能原因:
- 政府實施 降息 或 量化寬鬆政策,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與信貸供給過多 (i.e. 貨幣型通膨)
- 人民消費行為改變
- 政府公共支出增加,導致赤字過大
- 政府可以抑制需求,藉此降低物價
通膨原因 2:成本推動型通膨 Cost-Push Effect
- 原物料價格上漲 or 供應鏈出問題,導致商品和服務的 生產成本上升 (也許同時造成供給減少),連帶造成價格上升
- 停滯性通膨
- 可能的範例
- E.g. 原油價格上漲,以原油作為原物料的企業就被迫提高生產成本,繼而調高相關商品的售價
- E.g. 2020-2021,COVID-19 疫情造成美國勞動力供給嚴重短缺,港口、卡車司機缺乏,造成塞港,嚴重貨櫃一櫃難求,運輸成本狂飆,進而提高各種商品的成本 和 售價
通膨原因 3:薪資推動型通膨 Wage-Push Inflation
- 勞動力薪資上漲,造成商品與服務的成本上升
- 可能的範例
- E.g. 政府提高最低基本工資下限,公司提高員工薪水
- E.g. 特定公司 or 產業極度缺人,推升薪資 (e.g. 竹科、台積電 工廠附近的高房價)
- E.g. 2020-2021,COVID-19 疫情導致美國有大量勞動人口生病 or 不願意即時投入就業市場,導致勞動力薪資成本高漲
通膨原因 4:固有型態通膨 Built-in Inflation (內在通貨膨脹)
- 可能的範例:
- E.g. 消費者預期物價在未來會上漲,所以提前購買、囤貨
- E.g. 產品價格上漲,導致員工想要更高的薪水 (才能維持與以往相同水平的生活),更高的薪水又反過來導致產品價格上升 (高薪導致成本上升)
- E.g. 政府提高基本工資,導致店家將商品價格漲價,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 E.g. 颱風侵襲台灣之前,消費者通常會大量購買蔬菜,導致菜價上漲
通膨原因 5:輸入型通膨
- 從國外進口的商品 價格持續上漲,降低了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
- 範例
- 1970年代發生石油危機,油價暴漲,日本國內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 造成的後果
- 物價上漲,人民需要付出更多貨幣 才能維持以往的的消費水平
- 若利息收入的增加比通貨膨脹的速度慢,則貨幣實質購買力降低
- 財富重新分配:償債人 償還貨幣的實際購買力降低,意即有利 償債人、不利 債務人
- 若投資收益小於通貨膨脹喪失的實質購買力,同時若政府稅率不變,投資人損失更多
通膨引起相關的 其他周邊成本
- 菜單成本:餐廳因為物價上漲而必須重新印製菜單所花的成本 (連帶增加了其他不直接相關的事物的成本)
- 皮鞋成本:因為物價上漲使 消費者貨比三家 (增加了交易時間成本),磨損了皮鞋 (連帶增加了其他不直接相關的事物的成本)
重要的通膨相關經濟指標
美國
台灣
- 消費者物價指數 (by 主計處)
政府可以做什麼事情去抑制通膨
要達成的結果
- 降低流通在市場上的貨幣
- 降低市場對商品與服務的需求
- 增加商品與服務的供給
- 穩定商品與服務的價格
可能的具體作法
- 調整貨幣政策
- 提高利率,吸引人民把錢放在銀行、多多儲蓄,鼓勵國民儲蓄
- 試圖讓人民降低消費需求,抑制物價上漲
- 政府發行公債,吸收民間資金
- 減少政府公共支出,減少流通到市場上的貨幣
- 維持勞工工資穩定
- 加稅,把人民的錢轉入政府手中,同時也降低人民的消費需求
範例:2022 美國快速升息,抑制通膨
人民對抗通膨的方式
- 調整消費內容
- 爭取讓薪水的成長幅度要追上通膨率
- 投資相關
- 降低資產中貨幣類型資產的比例 (e.g. 現金、債券)
- 投資股票、不動產…等具有抗通膨效果的標的
通膨範例:2021 全球通貨膨脹 from 貨運塞港
貨運塞港
- COVID-19 疫情後造成美國勞動力供給嚴重短缺,港口、卡車司機缺乏,使得塞港嚴重貨櫃一櫃難求,運輸成本狂飆,進而提高各種商品的成本 和 售價
- 貨物和勞動力供給遠小於復甦需求的狀態下,使得製造業客戶端的庫存一直在 低檔補庫存 的狀態。
勞工工作意願下降
- 勞動力供給遠小於復甦需求
- Covid-19 而猶豫回到職場的人高達250萬,300萬人則已經提前退休。職位空缺遠高於過去任何時期,機會很多讓各企業員工敢於離職有信心找到工作,離職率也來到了新高的3%。
- 企業需要提高薪水,吸引勞工應徵,這也推升通貨膨脹
- 低薪者 or 基礎勞工的薪水增速特別高
通膨範例:2022 俄烏戰爭導致通膨持續、物價上漲
背景:
- COVID-19 之後的 QE 導致景氣過熱,在 2022 開始取消 QE
- 俄羅斯發動戰爭入侵烏克蘭
- 俄羅斯故意消減出口到西方的天然氣產量,導致天然氣價格上漲。後來遇到 2022 是個暖冬
台灣
- 2022年5月 台灣 消費者物價指數 YOY +3.39%,創下 十年新高
- 美國在此同期 YOY +8.6%
東南亞
- 東南亞國家人民的日常花費中,購買食物佔據很大一部分 (e.g. PH, ID, VN)
- 菲律賓家庭花費 40% 總支出在食物、非酒精飲料
- 美國家庭只花費 8.6%
參考資料:
通膨範例:2023 美國持續高通膨
- 1970 年之後,只要美國通膨率超過 5%,就會導致經濟陷入衰退,然後才能化解通膨問題 (Source: 天下雜誌 2023.01)
- 按照現在2023.05 的情況看來
- 嚴格來說,通膨並沒有全面降溫,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名目通膨,而是核心通膨。所謂核心通膨就是把名目通膨中的食物、能源,這兩項波動幅度較大的項目給去掉。核心通膨也相對比較僵固、黏滯,一旦起來就很難回落。五月核心通膨還有 5.3%,仍高於聯邦基準的 5-5.25%
- 經濟狀況仍然火熱,通膨也降得不順利,所以 FED 才會繼續升息,預計會把利率升到 5%。
- 2022 美國的職缺數量遠超過勞工人數,代表即便經濟衰退導致企業減少職缺,也不會導致大規模裁員 和 超高的失業率
通膨 vs. 股票股價
過去美國 通膨年增率高點 發生,通常會領先於 股市估值下跌修正的底部
- 當通膨率太高
- 股票股價通常也高
- 通常本國央行會啟動 貨幣緊縮政策,導致市場流通貨幣較少、企業取得資金難度提高
- 導致股票股價開始修正下跌
- 當通膨率落底
- 通常央行會啟動 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回溫
- 帶動企業估值回升,股價回升,本益比回升
參考資料
通貨緊縮
原因 & 過程
- 經濟成長衰退,消費者的消費意願降低
- 商品供過於求,物價下跌
- 消費者觀望,想等晚一點再消費和投資
- 消費量減少造成物價又下跌更多
- 為了刺激買氣,商家又降低物價->經濟衰退更多
- 借款者想要囤積現金,不願意提早償還貸款,造成銀行呆帳增加
- 銀行為了避免因為呆帳增加而倒閉,選擇緊縮銀根,調高利率,造成資金放貸不易
- 企業很難從銀行借到錢,無法投資營運
- 企業獲利減少,為了降低損失於是減少生產、減薪裁員->又再抑制消費
物價下跌並非一定是壞事
- 如果物價下跌是源自中央銀行對通貨膨脹的控制得宜,或因產業技術進步、市場自由化及全球化等因素,促使供給 面成本不斷下降,則這種通貨緊縮可視為良性的通貨緊縮,因為伴隨物價下跌,產出呈現增加的現象
進出口、貿易順差/逆差
案例:2022 年的美國
- 美國政府為了抑制高通膨,持續升息,導致美元升值
- 別的國家會想要把商品賣去美國
- 因為對 美國人 來說,外國商品 變得比以前更 便宜 了
- 美國在 2022 年會有很高的 貿易逆差
案例:2022 年的韓國
- 韓國是世界
- 韓國出口衰退,2022 年貿易逆差創歷史新高
- 韓國高度倚重中國市場,發生 1994 年至今第一次對中國貿易逆差,這將導致韓國經濟增長放緩
- 韓國對中國出口貿易額 佔 韓國總出口 的 40% ,
- 但 2021 - 2022 年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 2022 年中國 對 COVID-19 疫情的 清零封城 措施, 導致韓國的出口減少
參考資料
存貨指數
參考數據來源
- 美國 ISM 製造業指數中,廠商存貨 與 客戶端存貨 如果保持低檔,則代表整體製造業廠商有機會於未來增加訂單,進入回補庫存階段。
- 將 廠商存貨 與 客戶端存貨 兩個細項相減,可了解上下游庫存狀況
- 當 廠商存貨 減去 客戶端存貨 差值 擴大時,代表客戶端 (終端) 存貨處在低點,供應鏈在補庫存階段
- 當 廠商存貨 減去 客戶端存貨 差值 開始逐漸下滑、甚至轉負數時,代表 客戶端 (終端) 存貨持續增加,拉貨動能放緩,開始邁入去庫存階段,也暗示著製造業循環的結束
景氣循環
參考資料
經濟大蕭條 Recession 的發生原因
過熱的經濟 (Overheated economy)
需求太多,超過供給量
- 可能是供給量就是沒那麼高
- 或是因為沒有夠多的工人去做生產
通膨率升高、伴隨失業率下降,可能帶來景氣衰退
- 失業率下降的時候,其實代表市場上沒有大量的勞動人口可以 hire 了
- 則企業必須提高工資才能招募到勞動力
- 則勞工有更高的薪水,願意買更多東西,則會推升物價
(下圖是美國的數據 from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資產泡沫 (Asset bubbles)
E.g. 2000 年 網路科技泡沫
- 經濟好的時候,資產價格高漲,超出了基本面,然後突然暴跌
- 在這之前,借錢來買資產的消費者才明白「他們並非如他們想像中那般的富有,他們買了『超越他們實質購買力的資產』」
- 消費者必須降低消費,需求下降,經濟下滑,可能導致 Recession
黑天鵝事件 (Black Swan events)
E.g. COVID-19、俄國發動戰爭入侵烏克蘭
欲知美國經濟是否開始衰退,可觀察兩大指標
- 服務業指數PMI衰退,代表內需放緩
- 當利率攀升到廠商陸續出現流動性不足而違約的情況,也可能是衰退前兆,投資就要轉為更保守
中央銀行使用貨幣
與 信貸
去控制經濟冷熱程度
- 面臨
通貨膨脹
時 - 市場對 商品和服務 的需求很高,但沒有足夠的產能生產那麼多東西出來,實體經濟成長能力受限
- 中央銀行可以 緊縮 貨幣 和 信貸 的供給量,藉此降低市場對 金融資產 與 實體經濟資產 (商品、勞務) 的需求
- 面臨
通貨緊縮
時 - 市場對商品與服務的需求太少
- 中央銀行 增加 貨幣 與 信貸 的供給量,
- 讓 貨幣「相對 債務」貶值 (類似於 債務人手上的錢變多了 )
- 對
債務人
有利:讓 債務人 更容易 償還他的債務 - 對
債權人
有害:持有債務 能賺到的利息變低 - 提高市場對於 商品與服務 的需求
長期債務週期、債務危機
參考資料:
-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by Ray Dalio) 第 3 章
債務週期
- 央行試圖刺激經濟 or 放緩經濟執行的措施, 會造成 貨幣、商品、資產 的價格出現週期性的上升 or 下降
- 短期債務週期
- 又稱 商業週期
- 通常歷時不到 10 年
- 長期債務週期
- 通常歷時 50~100 年
長期債務週期 Intro
- 一個長期債務週期之中,可能包含 6~10 個 短期債務週期
- 長期債務週期剛開始時:
- 央行手裡有各種可使用的刺激經濟的工具
- 該國的 未清償債務 不算多
- 持有該國貨幣或是債務,是有利可圖的,可以賺取利息
- 長期債務週期結束時:
- 中央銀行失去創造貨幣與信貸 (進而創造實體經濟成長) 的能力
- 未清償債務 非常多,債務可能會被違約,或是債務可能會被故意貶值。持有該國債券的風險很高
- 2020 年代,可能正處于
二戰後美元支配世界秩序時期 這個長期債務週期
的末端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一
- 上一個週期延續下來的債務負擔,多半已經被消除
- 經常發生:本國貨幣與
硬通貨
(e.g. 黃金) 或是某個強勢貨幣 (e.g. 美元) 做掛鉤,讓市場上交易雙方能夠完成交易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二 - 票據取代硬通貨做為交易媒介
票據
- 人們很難隨時將
硬通貨
隨身攜帶,所以出現了銀行
,能發行各種貨幣票據
- 人民可用
票據
來贖回有形貨幣、或是直接購物
連結貨幣制度 Linked Currency System
- 把貨幣的價值連結到某種物體,例如黃金、白銀
在這時期,票據
的數量 與 銀行保存的 硬通貨
數量 一樣多
範例:1944 年 之後、1971 年美國取消 黃金本位 之前
- 1944 年,布雷敦森林協議確立:美元成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且美元掛勾黃金價格。黃金成為國際之間貿易的主流貨幣
- 美國人民可用美金向銀行兌換黃金
- 美國政府發行債權。人民可用債權向政府兌換黃金
- 逐漸地,
對黃金的 未清償債權
已經高於政府金庫裡面的黃金數量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三 - 債務大幅增加
商品與服務 的數量是有限的,硬通貨 的數量也是有限的,但是 紙幣 (i.e. 硬通貨的債權票據) 與 債務 的數量卻可能不斷被製造出來
熱絡的放貸行為 造成了債務大幅增加
,可能導致:
貨幣債權 (i.e. 債務資產) 的數量
可能會超過實際上可供購買的商品與服務的數量
貨幣 數量
可能會超過銀行真正保管的 硬通貨 數量
債務大幅增加
可能會逐漸造成:
- 借款人沒有足夠的
收入
能拿去償還債務
- 借款人被迫要縮減支出 or 把手上的資產拿去還錢,因為要優先清償債務
- 債權人認爲
持有債權能獲得的報酬
會低於取得商品與服務的成本
,有可能拿不回先前他借出去的錢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四 - 爆發債務危機、債務違約
債務危機、債務違約
因為債務成長過快,可能使債權人認爲 持有債權能獲得的報酬
會低於 取得商品與服務的成本
- 債權人可能因此想要把 債權轉換成 貨幣、實體商品、實體服務…等其他資產,如果要大量債權人同時做這事情,會造成
擠兌
如果擠兌的情況很嚴重,可能導致銀行無法提供夠多的資產讓債權人兌換,可能爆發爆發 債務危機
地方銀行
- 可能會拿不出錢讓債權人取回現金 or 換成商品與服務,就發生
債務違約
,請政府提供紓困
為了降低債務,政府和中央銀行可能做的事
- 減少支出
- 但這可能造成通貨緊縮
- 故意讓債務違約、進行債務重整
- 如果債務是以本國貨幣計價,政府可以故意降低債權價值,故意只還款原本債權中的 一部分而已
- 如果債務是以外國貨幣計價 (央行無法發行該種貨幣),可能會導致債務違約
- 無論是債務人 or 債權人 都會感覺很痛苦
- 債務人的資產會被沒收、拿去償債
- 債權人的債務可能會被一筆勾消,導致財產變少
- 重新分配財富:將有錢人手中的「非必要資產」轉移給「缺乏貨幣和信貸的窮人」
- 例如:增加富人稅
故意讓本國貨幣貶值
- 中央銀行執行量化寬鬆、印鈔票、在市場上大量買債券,
故意讓本國貨幣貶值
。引導讓債務貶值,消除債務 - 流通貨幣與信貸變多,貨幣貶值,人民在表面上看起來變有錢了
- 政府故意打破
貨幣
與硬通貨
之間的連結
Takeaway
- 當 債務愈多,政府 故意讓本國貨幣貶值 的必要性就愈高
- Ray Dalio 認為:政府有發行貨幣的特權,人民不該過分依賴政府來保護人民的錢財。因為政府有發行貨幣的特權,人民要假設「政府一定會便宜形式、濫用職權,發行債務過度大搞建設,為了政府或是政黨自身的利益著想」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五 - 貨幣與硬通貨脫鉤
因為可能爆發債務危機、債務違約,政府故意 讓 貨幣
與 硬通貨
脫鉤,從 硬通貨體系 轉變成 法幣體系,讓政府可以:
- 無限量發行貨幣、印鈔票
- 創造大量新的債務 (e.g. 發行國債)
範例:1933 年 美國取消 “美國用美元兌換黃金” 的承諾 (by 小羅斯福總統)
- 1929-1932 年,美國發行的美元貨幣 和 債務超過了 政府在金庫裡儲備的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不夠了,政府面臨債務危機
範例:1971 年 美國不再遵守布雷敦森林協議 (by 尼克森總統)
- 美國發行的美元超過了他在銀行裡儲備的黃金 (可用來兌換成美元的黃金)。1971 年前幾年,美國政府花很多錢在軍事和社會計畫,政府借錢來因應這些政策的開銷,美國的黃金儲備不夠了
與 1933 年相似
- 1971 年美國政府取消美元與黃金脫鉤,美聯儲可以自由發行更多美元
與 1933 年相似
長期債務週期 - 階段六 - 回歸硬通貨
如果政府印了太多貨幣 (法幣)
- 人民對本國貨幣失去信心,不想持有本國貨幣 與 以本國貨幣計價的債券
- 人民很可能轉去持有較能保值的資產 (e.g. 黃金、白銀、股票、體質較為健全的別的國家的貨幣…etc)
政府會想要
- 阻止人民資產外逃
- 提高人民投資硬通貨、外匯 … 等資產的難度
- 阻止人民將資金匯款到國外,設置外匯管制
- 想辦法 讓
債務
貶值
政府可能因此把貨幣體系 從 法幣
體系 轉成回歸 硬通貨體系
- 將本國貨幣 連結到 硬通貨 (e.g. 黃金、某種外國貨幣)
- 政府承諾讓人民用 本國貨幣 用指定的匯率 兌換 硬通貨
範例:
- 1944 年 美國將美元與黃金掛鉤
- 某些弱國將本國貨幣與美元掛勾
- 某些國家已美元做為「該國與別的國家交易的媒介」和「財富儲存工具」
債務危機範例:2008 次級房貸 衍生金融危機
1996年開始
- 電子商務風行,買賣雙方、顧客、廣告商之間的距離被打破,網際網路公司的股價快速上漲,許多公司的股價被推升到了高得離譜的程度。
2000年3月開始
- NASDAQ指數大跌,六天之內跌掉了9%,美國經濟大跌
- 隨後2001年又發生了911恐怖攻擊事件
- 為了刺激經濟,美國聯準會連續13次降息,將利率從6.5%降到1.75%,投資成本變低
- 大量熱錢湧入房地產市場,購屋需求超額導致從2001年開始房價爆漲。
次級房貸 (Subprime Mortgage)
- 世界經濟有基本面支撐,大家都在玩槓桿很高的交易。政府大量舉債投入公共建設,以舉債堆砌繁榮
- 蓋房子的成本變很低,即使房子蓋太多賣不出去,也要想辦法讓「本身信用沒那麼高的民眾」辦理貸款買房子。
- 通常,借款人信用評等的費寇分數(FICO score)低於620分者會去申請次級房貸。
- 由於次級房貸的違約率較高,因此利率比一般貸款高出2到3%,
- 且通常採用浮動利率。
- 有些房貸業者甚至提供民眾頭兩年只要付利息,本金以再慢慢還,如果到時候還是無法支付本金,大不了再把房子轉賣,反正大家都預期房價在未來一定會持續上漲。擁有房屋的美國家庭比率在十年間上升了5%,平均房價上升120%。
次級房貸被轉換成證券商品
- 房貸金融公司,例如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購入次級房貸債權後再組合設計成 抵押債務證券,將債權賣出去,出現了CDO債務抵押債券、CDS信用違約交換等商品。
- 次級房貸證券化,以債權人未來將會償還的現金做為抵押的擔保,由於次級房貸的利率很高,因此抵押債務證券的利率也高,吸引了許多共同基金、避險基金、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購入投資,例如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再將抵押債務證券包裝成風險低利潤高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銷售至全世界。
升息循環、房貸違約
- 房地產牛市形成,為了控制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聯準會又連續17次調升利率
- 房屋抵押貸款利率隨之上升,但是民眾的所得沒有隨之提升,使購屋者的負擔增加、付不出利息
- 2006年美國房價開始急跌,次級房貸貸款人的還款能力下降、還不出房屋貸款,無法還錢給銀行,現金流量不足以讓房屋金融公司支付 給房貸證券化商品投資人的利息
- 房貸違約造成法拍的案件增加,降低了 次級房貸款抵押債務證券的價值
- 已經蓋好卻賣不出去的空房也增加
- 購買次級房貸債權相關商品的投資人的資產縮水,房地產相關產業下跌,次級房貸因利率風險產生信用風險,相關投資商品被大量拋售。全世界開始 緊縮信貸。
貸款公司原本靠這些抵押債務證券賺錢,現在次級房貸貸款人無法還錢,房貸金融公司資產減少,將抵押債務證券包裝成衍生性金融商品發行的投資銀行也受到波及,財務狀況惡化隨後因此倒閉,連鎖效應一環扣一環。銀行想靠房屋法拍解套,但是法拍房屋的成交價通常低於原先銀行核貸的價格,而且到後來想賣也賣不掉,投資避險基金的投資銀行虧損,股價大跌,一般投資民眾從股市中虧錢,還不出房屋貸款的人愈來愈多,大火從危機中心的房貸業者、AIG貸款保險公司、投資銀行、投資次級房貸相關商品的公司等機構一路燒到其他各大企業。金融機構財務不穩定,投資人紛紛將資金撤出股市導致全球股市下跌,全球各地投資次級房貸相關商品的人的財富移轉至美國建築商的手裡。
債務危機範例:歐債危機
- 把歐洲國家區分為
- 中心國家 (德國、法國)
- 外圍國家 ,通常是經濟弱國 (西班牙、希臘、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
- 外圍國家 加入歐盟之後也能用 相同低的利率向別人借錢
- 瘋狂到處借錢
- 利率過低,信用過度擴張
- 來自中心國家的 外國資本 買 外圍國家 的國債、房地產
- 外圍國家 大多是開發中國家,有很多投資發展機會,回報率高
- 中心國家 的銀行 踴躍借錢給 外圍國家
- 資金從 中心國家 流向 外圍國家
- 外國資本可以用歐元 (相同的貨幣) 去外圍國家買便宜的房子,炒高了 外圍國家的 房地產價格,慢慢形成了房地產泡沫
- 外圍國家
- 逐漸難以還債,一開始還可以向 中心國家 借新債還舊債
- 2008 金融危機爆發
- 全世界的國家都收緊資金
- 外圍國家的房地產擁有者,大幅拋售房產
- 資金
- 外圍國家
- 房地產泡沫破裂,本國銀行產生大量壞帳,求政府援助
- 國債利率飆升
- 信用收緊導致無法借更多錢
- 國內經濟不好,政府收到的稅收愈來愈少
- 政府難以還債
- 資金從 外圍國家 流回 中心國家 (e.g. 德國)
- 希臘的債務危機最嚴重
- 債務高達 GDP 的 110%
- 國債利率達到 10%
- 中心國家 面臨難題:要不要救 希臘
- 如果不救,可能導致市場對歐元的信任降低
- 最後 中心國家 只能選擇 救希臘
- 救希臘的話,也才有機會把希臘欠 中心國家 的錢收回來
- IMF、歐盟、德國 都發錢救希臘,並要求希臘節儉度日
- 接著,世界各國 援助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塞浦路斯
- PIIGS (歐豬五國 )
- 歐洲各國債券評級下降
- 歐洲央行啟動量化寬鬆,拯救歐洲經濟
- 結局
- 2018 希臘還清了所有債務
- 西班牙、義大利 的失業率持續高漲
- 各國之間貧富差距劇烈
- 整個歐洲的 GDP 倒退十幾年水平
參考資料:
風險、避險、保險
風險
- Unknown unknowns
- 管理好已知的風險,然後為無法意料的不確定性保持足夠彈性
風險範例:趁年輕就結婚不一定是好事
- 年紀大才結婚的人,離婚率比較低。因為年紀大時個性比較穩定,財務壓力較低
- 兩個年紀小的人結婚,離婚的風險可能比較高
- 但是年紀大的單身的人,人數可能比較少
不確定性:有很多事情是無法規劃的
- Unknown unknowns
- 管理好已知的風險,然後為無法意料的不確定性保持足夠彈性
規避風險、提升獲利有兩種方法
- 避險
- 保險
規避風險的方法 - 避險
- 放棄部分潛在的利益 (如果事情順利發展時可以得到的利益),減少受損失的機會。放棄小利以避免大損
- 把較高和較低的極端不利風險砍掉,但也放棄了有利風險
- 需要知道要承擔多少風險
- 例如:不要把所有的錢拿去買股票,把 20% 的現金拿去買債券。債券的利息是固定的,這樣等於放棄了在股票上可能賺到更多的錢,但是至少減少了「股票虧錢的風險」,一定能拿到債券的利息。
用漲跌互補來避險
- 例:買「往相反方向變動的資產」
- 我在A 產業工作,我當然希望這產業蓬勃發展。但同時我去買 「A產業產業景氣不好時反而會賺錢的 B產業公司股票」
分散化投資 並不等於 避險
- 分散投資,例如:買共同基金投資一群不同股票,而非重點押在某一種股票上
- 可以消除 獨特性風險 (e.g. 中國政府政策導致某種行業受到影響),但依然可能遇到 系統性風險 (e.g. 美國整體經濟變差)
規避風險的方法 - 保險
- 支付某個人一筆保險費用,讓他來承擔我的下行風險 (不利風險)。
- 但我仍然保留上行風險 (有利風險),也就是較高和較低的極端不利風險
- 如果我買癌症險,且我得了癌症,保險公司要付我不少錢。但在此同時,保險公司也把癌症險賣給很多其他人,而多數人可能最後不會得癌症,所以保險公司不需要對他們理賠。保險公司把向多數人收到的保費營收取一部分來付理賠金給我。
中等收入陷阱
- 中等收入陷阱(英語:Middle income trap)指一個國家因某些優勢達到一定收入水準,但停留在該經濟水準的情況。
- 通常發生在發展中經濟體發現自己卡在勞動力成本上漲和成本競爭力下降的中間,無法與高技能創新的先進經濟體,或低收入低工資的經濟體在廉價生產製成品上相競爭
- 中等收入陷阱中的國家,因薪資上漲,失去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無法與低成本生產的他國競爭,也無法進入高附加值市場以及發達經濟體的行列。
- 一國若人均自然資源有限而工業發展不充分,它便會滯留於低收入國家之列,落入貧困陷阱。若該國人均能源儲量豐富而工業發展不充分,則落入資源陷阱。假如該國的各方面優勢都差不多,它就會被夾在中等收入當中,因此中等收入陷阱是較為普遍的發展陷阱
- 解決方法:
- 引進嶄新生產工藝或技術,令新產品的競爭力足夠強,再對外尋找新市場,以保持出口增長
- 從依賴廉價勞動力和資本的資源驅動型增長,轉移到基於高生產率和創新的增長
看得見 v.s. 看不見的東西
Key Takeaways
- 不只要關注看得見的東西,還要關注看不見的東西
- 那些看不見得東西,有可能是永遠都看不見的。但不代表看不見的東西一定比較重要。
破窗理論
- 有人把窗戶打破,屋子主人就得買新窗戶
- 這會刺激窗戶生產
- 有人說這是有破壞才有進步
- 有人說有了汽車之後,馬車夫就要失業了,所以汽車是不好的東西
- 但馬車夫在未來應該能找到新的、別的工作
- 我們一時之間無法知道馬車夫究竟能找到工作,只能想像,但能推測他能找到新工作的機率很高
- 國家用納稅人的錢補助藝術,看似是應該的,但那些錢就無法用在別的方面上,那些方面中就會有人的權益受損了
- 不僅僅是要比較藝術本身,還要看那些在別的方面可能可以得到、但卻喪失了的效應。
參考資料
- Frederic Bastia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 (1848)
其他參考資料
進出口貿易數據 (by TradingEconomics.com)
About Alex
- Software Product Manager. Work experiences in Taipei, Singapore, and Shanghai.
- Currently based in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act me via: alex.ho.helloworl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