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 以終為始
- 長線思維
- 世上最重要的事: 知道自己要什麼
- How
- 人生的五個桶子
- 從死亡反推現在:把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Don’t Settle
- 讓自己處於優勢
- 預設反應 (default bevaior)
- 情緒 預設
- 自尊 預設
- 社會預設、從眾心態
- 慣性 預設
- 開口說話之前先深度思考 (拒絕平庸)
- 開口之前,先快速冷靜思考,不要被情緒驅動、輕易做出預設反應
- 清晰思考、批判思考
- 對抗 預設反應 的方法: 當責, 自治, 自知, 自信
- 當責 Self-accountability
- 自知 Self-knowledge
- 自制 Self-control
- 自信 Self Confidence
- 提高要求自己的標準
- 如何 取得傑出成就
- 重要的工作能力
- 社會智力 SQ (So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 沉穩
- 細心
- 膽識
- 大度
- 多元思維模型、建立自己的 Mental Model
- 有意識地「不要做」某些事
- 成為 “結合多種能力的瑞士刀”
- 問對問題
- 找到自己想做什麼、想要什麼
- 養成習慣
- 形成習慣的原理
- 改變某種習慣 (e.g. 養成新習慣 / 壞習慣)
- 習慣化 Habituation
- 歷史一再重演 / 不隨時代變遷而改變的人類行為
- 無論在哪個時代,人類都有某些從未改變的行為
- 人對生活的期待值太高,導致覺得自己不幸福
- 人希望知道事情的確定性
- 風險
- 面對未來
- 反脆弱 (反抗”脆弱”)
- 背景
- 反脆弱
- 反脆弱槓鈴策略: 選擇做「上檔利益無限、下檔損失有限」的事情
- 具有反脆弱性 —> 需要創造力的創意型工作
- 黑天鵝事件
- 設立安全機制: 防止弱點和偏誤發作、改善判斷力、優化決策、避免出錯
- 關於弱點
- 人可能看不見自己的弱點
- 設置安全機制 (safeguard)
- 安全機制做法: 預防 (阻止問題發生)
- 安全機制做法: 自動規則 - 用規定去自動化地取代做決定
- 安全機制做法: 製造阻力
- 安全機制做法: 替自己擬定 SOP / check list
- 安全機制做法: 轉換看事情的觀點
- 犯錯之後: 管理錯誤的狀況
- 面對錯誤 step 1: 承擔責任
- 面對錯誤 step 2
- 面對錯誤 step 3:承諾我會做改善
- 面對錯誤 step 4: 盡力彌補
- 報告、簡報
- General Rules
- 對老闆做報告時 要達成的結果
- 富人思維 vs 窮人思維
- 投資
- 投資原則檢查清單
- 參考資料
- 相關筆記
人生: 以終為始
Notes
- 我追求的事物的品質,決定了我的人生的品質
- 好決策包含兩個精神
- 知道如何得到你追求的東西
- 能幫助我們有效決策,
- 知道什麼東西值得追求。
- 能讓我們做出好決策。
- 快樂不需要仰賴外在事件,快樂可以從人的內心中發生
- 替自己設定快樂條件的人,永遠不會真的快樂。
- 我們認為金錢、地位、權力會讓我們快樂,但事實上並不會。我們在得到的瞬間就會開始不滿足,馬上想要更多
- 這種人認為等到發生某件事,自己就會快樂
- e.g. 社群媒體追蹤人數上升,更不會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 e.g. 以爲等到多賺一點錢,我們就會快樂
- e.g. 以爲等找到命中註定的另一半,人生就會幸福
長線思維
- 立刻會有結果的決定,這種決定或許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會為你帶來人生真正重要的事物,例如信任、愛與健康。
- 好的決策需要符合你的長期目標與價值觀,在事業、關係與生活上為你帶來你真正追求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 有效的決策會帶給你初步的結果,好決策則讓你得到最終的結果。
- 所有的好決策都是高效的,但不是所有的高效決策都是好的。最好的判斷,是去為了「你真正想要的東西」而做出決定,不只是為了一時的欲望。
- 人生中讓我們感到後悔的事,不只是我們做過的事,還包括沒做的事。最令人痛苦的後悔來自沒能活出忠於自我的人生,沒有按自己想要的價值生活。
世上最重要的事: 知道自己要什麼
Notes
- 不要活在別人的價值觀和期待裡面、不要讓別人替我選擇人生目標
- 問自己「我想要的 XYZ 東西,真的值得我花時間去追求嗎?」
- 知道自己的現況、知道自己想要往哪裡走
- 不要被「預設行為」控制
- 為自己的現況和未來負責
- 效率來自紀律,紀律來自品格
How
- 勇敢探索、嘗試:
- 人生道路不必是線性的,勇敢嘗試不同的領域,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和天賦。
- 也許你現在還不確定自己想做什麼,但只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嘗試,就能在過程中逐漸找到方向。
- 覺察天賦,但不被其限制:
- 天賦固然重要,但並非唯一決定人生方向的因素。
- 有些人可能在某方面很有天賦,但卻缺乏熱情;有些人可能天賦平平,卻對某件事充滿熱情。
- 找到讓你充滿熱情、願意全心投入的事情,比單純依靠天賦更重要。
- 「了解自己」、「做自己」和「愛自己」。
- 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價值觀、興趣愛好等等。
- 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不斷嘗試、調整,最終「做自己」的過程。
- 當一個人能夠「認識自己」、「做自己」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對自我的認同和接納,也就是「愛自己」。
- 從看似偶然的經歷中,找到必然的聯繫:
- 人生的許多經歷,看似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在未來某個時刻,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串聯起來,成為你實現目標的助力。
- 即使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看似與你的目標無關,也不要輕易放棄,因為它可能在未來成為你寶貴的經驗。
- 持續精進自我,保持學習和成長:
- 找到人生目標並不意味著停止學習和成長。 持續精進自我,拓展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不僅能讓你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也能幫助你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走得更穩健。
人生的五個桶子
- 人生的五個桶子:要 依照順序 1 → 2 → 3 → 4 → 5 把各個筒子裝滿水
- 你知道什麼(知識)
- 你能做什麼(技能)
- 你認識誰(人脈)
- 你擁有什麼(資源)
- 外界對你的看法(頭銜、聲望)
- 這五個桶子加總起來,就是你全部的事業潛力。
- 而桶子有多滿,將決定你的夢想對你和聽見它們的人來說,有多宏大、可信,又有多大機會能實現。
從死亡反推現在:把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如 Steve Jobs 所說,想像生命即將走到尾聲
- 想像這一生自己做了什麼事、擁有什麼、覺得哪些重要、珍惜哪些回憶、後悔做過哪些事、朋友會如何描述你
- 反思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
- e.g. 重要的話,及早告訴別人
- e.g. 陪伴家人
- e.g. 運動
- e.g. 做自己熱愛的工作
- 清除不必要的慾望、擔心、恐懼,去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
- 把未來的後見之明、轉變成今天的先見之明
Don’t Settle
- from Ray Dalio
- Don't settle. Don’t settle by being around people who are not the greatest people to be around.
- Don’t settle for a job that is not a great job.
- So many people who settle, they think it’s the best situation that they can be with. They tolerate it.
- There is an open world, just try to go from one to another until it’s excellent - the best people around you and the best job that you can possibly have.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chapter 23, 24, 25, 26, 結語
- <執行長日記: 關於事業與人生的33條法則> chapter 9
讓自己處於優勢
- 日常發生的事,都在決定著你的未來。你在當下可能覺得這些「小事情」沒什麼,但每件事都會影響我們所處的情勢,進而決定我們的未來是好日子 or 苦日子。
- 你得以掌控情境,而不是被情勢所逼
- 身處優勢代表你能清晰思考,而不是被情勢所迫而做決定。全球的頂尖人士能持續做出好決策,是因為他們所做的決定,很少是情勢所逼。 當你處於比別人有利的位置,你不必比他們聰明,也能贏過他們。
- 任何人只要處於優勢,看起來都會像天才。若處於不利的局面,再聰明的人也會看起來像笨蛋
- 當你處於優勢,成功有很多種途徑;當你處於不利的局面,殺出重圍的路可能只剩一條。
- 你目前處於什麼位置沒關係,重點是你是否從今天開始改善自己的位置。每一個平凡時刻都是一次機會,你的未來會更輕鬆還是更不好過,全看你是否擅長清晰思考。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前言
預設反應 (default bevaior)
Notes
- 預設反應會主宰你、打斷你的決策流程,通常會引發糟糕判斷,進而掌控你的人生
- 預設反應來自
- 生物本能
- 在歲月中累積的習慣
- 我們的「預設反應」,通常都讓情況更糟
- e.g. 有人看不起我們,我們會以情緒性語言反擊
- e.g. 有人打斷我們,我們會自動假設對方一定是故意、帶著惡意的。
- e.g. 當事情的進度不如我們預期,我們就開始焦躁、不耐煩
- e.g. 有人用被動式攻擊對待自己時,我們總是會上鉤、因此爆發衝突
- e.g. 旁人看到我們的糟糕的反應,會對我們產生不信任,導致我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彌補以前無意之間犯的錯誤、無法處於優勢位置
- 有能力掌控預設反應的人,就能在真實世界獲得最佳的結果
- 如果無法學會與「預設反應」和平共處,只會讓自己更容易受影響。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chapter 1
情緒 預設
- 情緒有可能讓你前功盡棄。不論你替某件事籌備或努力了多久,都有可能瞬間化為烏有。沒有人能完全不受情緒影響。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chapter 2
自尊 預設
- 不是所有的自信都一樣。有的自信來自持續成功運用深度知識,有的則來自只讀過一篇文章的淺薄知識。我們的自尊心時常把這種淺薄知識,變成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
- 自信不會讓發生糟糕結果的機率下降,也不會讓好結果的機率上升,只會讓我們無視於風險。此外,自尊心會導致我們更在意維持或提升在他人眼中的社會地位,而不是努力應用自身的知識或技能。
- 一個人如果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很優秀,等於是讓這個世界知道操控他的方法。我們傾向於在意外表光鮮亮麗,超過在乎真正的優秀。當有人威脅到我們如何看自己(或是我們希望如何被看待),自尊心就會跳出來,讓我們不經思考就反應。
- e.g. 你希望身旁的人能懂你的好,但沒能如願。或許是他們沒發現你的意見有多聰明,或許是他們沒看見你為他們付出了多少。你太渴望在職場與個人生活中滿足自尊心,於是沒有好好思考,做出原本不可能做的事,例如跑去接觸競爭對手
- 多數人一生都假設自己才是對的,而跟自己看法不同的人都錯了。
- 我們誤把自己想要的世界,當成這個世界真正的運行方式。
- e.g. 認為自己的政治看法才對、我才懂看人、我的記憶才是正確的,反正我才是對的。
- 我們當然不可能永遠都是對的。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會記錯事情。然而,我們永遠都想要覺得自己是對的,最好還能透過別人來強化那種感受。我們因此投入過度的精力,向別人(或自己)證明我們是對的。在這種時候,比起最終結果如何,我們只在意保護自尊心。
- 如何辨識自尊預設值發威的時刻。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下現象,你很可能被自尊心牽著走了:
- 耗費大量的力氣活在別人的嘴裡,經常感覺自尊受傷
- 讀了一兩篇文章就自認是某個主題的專家
- 永遠試圖證明自己才正確,很難承認錯誤,很難說出「我不知道」
- 經常羨慕別人,永遠認為別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好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chapter 3
社會預設、從眾心態
- 所謂的「社會壓力」:我們想要跟大家在一起,害怕被驅逐,害怕被嘲笑,擔心讓別人失望。 我們渴望融入群體的欲望源自人類的歷史。高度的從眾有利於團體,但除此之外,從眾也有利於我們個人的利益。在部落裡生存不容易,但離開部落更難生存。由於我們需要團體,於是把個人利益放在團體的利益之下。雖然今日的世界已經與人類祖先的世界非常不同,我們依然會從其他人的行動中,找出自己該怎麼做的線索。
- 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其中之一就包括觀察這個人在違反主流看法時,會不會堅持做對的事。問題是,我們很容易高估自己有多願意「雖千萬人吾往矣」,低估了渴望融入的生物本能。
- 成功需要不怕丟臉,失敗也沒什麼好羞恥的。 做不一樣的事,代表你有可能表現不如別人,但也可能讓局勢完全翻盤。 如果你做每個人都在做的事,你得到的結果,也會跟其他每個人一樣。(這是彼得.考夫曼很常提醒我的事。)最佳實務不一定是最佳,依定義來看,最佳實務只是平均值。
- 如果想得到優於平均的結果,就需要清晰思考,而清晰思考代表你需要獨立思考。有時你得打破社會預設值,做跟身邊的人不一樣的事,而這裡我得先提醒你:你會覺得很不舒服。 我們對於融入的渴望,經常勝過取得更好的結果。我們沒有實際去嘗試新事物,只會告訴自己新說詞。 偏離既有做法會很痛苦。誰想嘗試困難又可能失敗的事。如果打破太多現況,又沒帶來好的結果,我們有可能失去人們的敬意、友誼,甚至會丟了工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少嘗試新做法。如果真的去嘗試,也通常會在過程中感到極度不安,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打退堂鼓,回到從眾的溫暖懷抱。
- 巴菲特說:「其他人同意或不同意你的看法,不會讓你因此正確或犯錯。如果你的事實與邏輯正確,你就是對的。」
- 墨守成規的人會說,他們想見到新點子,但前提是只能是成功的點子。然而,正是由於他們極力避免壞點子,所以永遠無法真正跳脫常軌,找到好的新點子。
- 從眾的人或許會做出小改變,但不會做帶來重大影響的必要改變。從眾的人會談自己正在做足以帶來改變的大事,但深入挖掘就會發現事情一如往常,真正改變的是行銷手法。 唯有當你敢於獨立思考,做沒有人在做的事,冒看起來像笨蛋的風險,改變才會發生。當你發現自己一直在做其他人都在做的事,而且原因只是因為大家都那樣做,那代表你該嘗試新事物了。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chapter 4
慣性 預設
- 認知慣性與抗拒改變
- 心智一旦設定方向,會傾向維持,除非有外力介入。
- 維持現狀省力,改變則需要耗費大量能量,因此人們安於現況。
- 慣性的日常影響
- 人們常依賴舊選擇,不願嘗試新事物,因為評估新選擇需花費精力。
- 企業提供免費樣品,讓顧客能低風險嘗試新產品。
- 歷史中的慣性例子
- 許多新發明如汽車、飛機、收音機等,最初遭質疑,最終卻深刻影響生活。
- 「平均圈」與慣性
- 在事情運作順利時,人們通常不會改變,期望事情自然改善。
- 慣性與困難事物
- 慣性使人拖延面對困難,時間越久問題越難解決,甚至影響關係。
- 適應改變的重要性
- 能適應改變的物種或個體更能生存,這點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chapter 5
開口說話之前先深度思考 (拒絕平庸)
開口之前,先快速冷靜思考,不要被情緒驅動、輕易做出預設反應
事情的結果,很可能是在你開口說話之前就已經被決定好了
開口之前,先快速冷靜思考。不要被情緒驅動、輕易做出「預設反應」
- 如果沒有冷靜思考、反而立刻開口,可能落入「系統一 / 快思考 」
- 避免被情绪挟持陷入「自动反应」
- 從憤怒、嘗試冷靜思考、到恢復理性思考能力,據說需要 6秒鐘
- 每次開口說話之前,暫停一下,專注思考,讓「
系統二 / 慢想
」發揮作用,藉此提升思考的品質 - 暂停「自动反应」,进入清晰思考。
-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动反应的,所以都是平庸的。
- 如果你能经常跳出自动模式,进入清晰思考,你就会「将平凡时刻转化为非凡成果」
- 平行評估: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思考對方可能會有哪些反應,比較不同選擇的優劣
- 清晰思考
- 知道目标是什么,排除无关的因素,做出最好的决定
- 人在「變得情緒激動、失去冷靜」的那一刻,你就輸了
- 人在生氣的時候會變笨,做出的判斷多半是不好的判斷
人難免會情緒化,聰明人會控制情緒、不要立刻做出反應。在說話之前先好好思考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前言、第 1 章
- <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思考的事情> 第 1 章、第 2 章
- <萬維鋼 精英日課 5 - “清晰思考” >
- 心理學, 快思慢想, 情緒管理 - 思考: 系統一 (快思) & 系統二 (慢想)
清晰思考、批判思考
- 「有好好思考的人」和「沒在思考的人」的差別, 不在於思考的量,而在於思考的「質」。
- 有人說「量終究會變成質」, 但可惜的是,思考並不會自動從量轉化為質。
單純地隨便想想, 永遠不會成為有「認真思考過」。 必須在某個時間點, 把一時的想法, 轉化為「優質的思維」才行
。 而這個關鍵時間點, 通常是在對人「開口說話之前」 - 知道目标是什么,排除无关的因素,做出最好的决定
- 暂停「自动反应」,进入清晰思考。
-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动反应的,所以都是平庸的。
- 如果你能经常跳出自动模式,进入清晰思考,你就会「将平凡时刻转化为非凡成果」
- 看到一個新問題 (problem) 時,不能依靠直覺做判斷、急著產生結論。要經過有邏輯的論證、收集資訊、充分分析,再產生結論
- 不以絕對的 yes / no 判斷事情,以機率高低做為判斷事情的基礎
- 反向思考,把事情用「相反角度」想看看
- 參考不利於己的觀點、立場相反的意見
- 不要讓思考建立在少量 or 薄弱的資訊之上
- 不要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 人會傾向於相信自己的直覺是對的,因為這樣比較輕鬆。於是,大腦便會擅自蒐集直覺認為正確的資訊,對於不符合直覺的資訊則會忽略。
- 防止 認知偏誤
- 冷靜看待所見所聞,抱持懷疑態度,養成習慣「問 why?」
- 對於「我不知道的事情」,我必須蒐集資料、諮詢專家。但對於別人給我的資訊,我必須思考其是否合理,不能盲目相信
參考相關筆記:
- <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思考的事情> 第 1 章
對抗 預設反應 的方法: 當責, 自治, 自知, 自信
Notes
- 我們擺脫不了「預設反應」,但可以把它「重新設定」,轉變成「對我有助力 的 新版預設反應」
- 我們接收到世界的某種輸入,開始執行處理那個輸入的演算法,接著自動產生輸出。
- 開始鍛鍊思考力,那麼慣性將成為勢不可擋的力量,協助你釋放潛能。
- 培養思考力,讓自己能打斷預設,做出良好的判斷。不論外在環境發生了什麼事,或是事情感覺上有多不公平,都不重要。你覺得尷尬、被威脅或憤怒,也不重要。有辦法退一步,穩住自己,抽離當下的人,將贏過無法做到的人。
- 範例
- E.g. 在工作上回應別人的論點前,先暫停一下。如果有人在會議上對你講話不客氣,回應前先試著深呼吸,你實際說出口的話通常會跟本來想說的話很不一樣。
- E.g. 籃球原罰球之前往往有特定的動作,強迫自己專注在接下來的投球,忘記幾分鐘前的攻防結果
- E.g.
- 若沒有自知之明,我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才能讓我快樂
- 若沒自信,我永遠不敢離職
- 若不懂得當責與自制,我大概會明知該做什麼,卻把時間都花在瞎忙簡單任務,沒去做能讓自己前進的事。
- 可以加入「優秀人組成的團體」,為自己創造環境,幫助自己「把想要的行為」變成「我的新版 預設行為」
夏恩.派瑞許(Shane Parrish). 終局思維: 矽谷、華爾街菁英高效學習法,跳脫慣性束縛、突破情勢限制,平凡時刻都是翻轉向上的瞬間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p. 66).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Kindle 版本.
需要四種關鍵的力量來對抗「舊版的 預設反應」:
- 當責(Self-accountability):培養能力、管理弱點、用理智來引導行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 自知(Self-knowledge):認識自身的優缺點,了解自己擅長與不擅長做的事
- 自制(Self-control):掌控你的恐懼、渴望與情緒
- 自信(Self-confidence):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對他人的重要性
當責 Self-accountability
-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避免逃避責任
- 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能力、無能和行為負責。這種責任感是前進的基礎,無論外界是否督促,你都應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 犯錯時,應勇敢承認並改進,因為最終只有你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 缺乏當責的人經常陷入自動駕駛模式,受外在壓力驅使。他們常將錯誤歸咎於環境或他人,無法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 與其辯解或責怪,專注於下一個行動,哪怕再小,都能帶來進展。
- 自利性偏誤 (Self-serving bias)
- 人們傾向於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在因素(如能力、努力),而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因素(如運氣不好或環境不利)。這種偏誤有助於保護個人的自尊,但可能導致對自我和他人的不公平評價,並影響人際關係和決策
- 參考:底層邏輯, 思維, 認知偏誤 - 自利性偏誤 (Self-serving bias)
- 接受現實、拒絕抱怨
- 抗拒現實只會浪費精力,專注於證明自己是對的,而非尋求解決方案。
- 當你停止抱怨、接受世界的運行方式,解決方法自然浮現,行動才會有效。
- 抱怨無助於改變現狀,反而阻礙解決問題的步伐。
- 停止抱怨後,你會發現更多可能性,並且能專注於如何改善未來的處境。
- 一切都是你的錯。 你要為自己負責
- 你永遠能在今天的這一刻做點什麼,改善自己在明天的處境。你或許無法解決問題,但你的下一個行動都會讓事情變好或變糟。不管多微小,總是有你能掌控的行為,能夠幫助自己有所進展。
- 掌控自己能控制的事
- 無法掌控的事情會發生,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每個回應都會影響未來,決定是更接近目標還是偏離方向。
- 專注於你能控制的部分,將逆境視為挑戰自己進步的機會。
- 尋求有意義的回饋
- 請求回饋時,應重視那些出於善意但直言不諱的意見,這能幫助你更快成長。
- 不要依賴親切的回應,因為它們往往避免揭露真正的問題。
- 把結果擺在自尊前
- 行動前,問自己:「這樣做會讓未來的路更輕鬆還是更困難?」這個問題能幫助你聚焦於結果,而非自尊,從而做出更有效的決策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chapter 7
自知 Self-knowledge
- 認識自己的能力與局限
- 了解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並認識到自己有認知盲點
- 必須了解自己的優勢、弱點,以及哪些事是可控的,哪些事是不可控的。
- 理解能力的極限
- 知道自己的優勢還不夠,還需要清楚能力的極限。無論是硬實力還是情緒上的弱點(如情緒化、易怒、害怕社會壓力),都需自我認知,才能避免這些預設弱點控制你的行為。
自制 Self-control
- 無法避開情緒,但能控制回應
- 我們無法避免情緒或生理反應,唯一能掌控的是我們的回應方式。
- 自制力與情緒管理
- 自制力讓我們拉開與情緒的距離,冷靜觀察,決定是否跟隨情緒行動,而非被本能驅使。
- 自制的重要性
- 成功來自持續自制地完成所需的事,而非僅靠短暫的熱情或靈感。
- 長期紀律遠比一時的興奮更關鍵。靈感與興奮能讓你充滿幹勁,但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才能抵達目標。任何人都能三分鐘熱度,但時間愈長,就愈少人能維持興奮感。最成功的人,是有辦法憑自制力堅持下去的人。
自信 Self Confidence
- 相信自己與價值:
- 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對他人的價值,能幫助你在各種情況下堅定不移,專注於長遠的目標。有些事不會立刻有結果,專注於做必要的事,最終將有收穫。
- 面對挑戰的力量:
- 自信能幫助你適應變化,從負面回饋中重新振作,並克服挑戰和困難。
- 不論別人是否欣賞你,你都清楚自己的能力,也知道那些能力有哪些價值
- 內在自信與獨立目標:
- 自信不是來自於他人的定義,而是來自於對自身需求和目標的認識。
- 不要困擾於「別人如何定義我」,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和標準之中
- 建立合理且可行的目標,激發內在動力,才能真正擁有內在自信。
- 自信與自尊心的區別:
- 自信與自尊不同,自信讓你面對缺點並學會謙遜,而自尊心可能讓你無法承認不足之處。
- 最寶貴的人才,不是一開始想法最優秀的人,而是有能力快速改變想法的人。這種人專注於結果,更勝於照顧自尊心。反過來說,最容易失敗的人,會緊抓著支持自身觀點的小細節不放。「他們太專注於證明自己正確,沒把力氣放在做正確的事。」
- 承認自己錯了不代表軟弱,反而是強大的象徵。承認別人的解釋勝過你,代表你很有彈性。面對現實需要勇氣。你需要有勇氣才能修正想法,重新思考自以為知道的事。有勇氣,才能告訴自己某件事行不通。有勇氣,才能接受有損於自我形象的回饋。
- 應對畏懼的方法:
- 面對恐懼時,想像最壞的情況並尋找解決方案,能幫助緩解焦慮,增強自信。
- 問自己「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那些事情對我最重要?」,建立「我想要達成的合理目標」,並激發自己的內在動力
- 目標要明確
- 目標要合理可行
- 只有 內在動力 才能激發真正的 內在自信
- 刻意的自我激勵
- 相信自己能成功
- 不要讓恐懼、顧慮阻擋自己前進的腳步
- 面對畏懼的發法:「去想像最壞的情況真的發生了」
- 想像最壞的情況發生之後,具體會有什麼事情?對我的影響是什麼?我有沒有方法解決?
- 刻意多次想像這樣的情況,從中找出解決的方法,因此可以明白那些壞情況是可以被克服的,從而導致畏懼的情緒被緩解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chapter 10
提高要求自己的標準
- Don’t settle
- 提高你要求自己的標準,這需要觀察你周遭的人,還有你身處的環境。周遭的事物會影響我們,包括實體環境與我們身邊的人。
- 選擇正確的榜樣。
- 尋找能提高你的標準的人,例如一起工作的同事、你敬佩的對象
- 不論是誰,重點是他們要能在某方面鼓舞你精進,例如在技術上、人格特質上或價值方面
- 想辦法練習模仿你的榜樣
- 遇到事情時,給自己空間想一想,如果是我的榜樣碰到這種情況,他會怎麼做?
- 練習、實踐
如何 取得傑出成就
參考資料
重要的工作能力
待分類:
- 取得資訊很重要,無論業界、公司、人資還是財務狀況,知道越早越多越有利。
- 永遠不要認為自己很安全,早早「躺平」。網路時代技術日新月異,保持謙遜,持續學習和打好基礎,任何時候都有上岸能力。
- 做好家庭財務風險控制和投資管理,最壞情況下準備至少半年到一年的現金儲蓄。
- 放下自以為是光環,接受自己只是普通員工的現實。努力提高影響力,積極拓展人脈資源,盡量不成為最早被淘汰的選項。
- 常常我們以為自己是「解決 probelem 的關鍵」,但有時候我卻變成了「別人眼中的 problem」
社會智力 SQ (So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SQ
- 在「與他人的關係」之上發揮出高智商 的能力
能夠察覺他人的想法 (incl. 別人需要什麼?)、獲得他人信賴、感動他人的能力。
一個人是否聰明,是被他人決定的,不是自己決定的
- 人一但被認為是個聰明人,其意見較容易被別人接納,想做什麼都比較容易
假裝聰明的特徵
- 乍聽之下言之有物,但其實什麼都沒說
- 「在研究看看、需要好好討論」
參考資料:
- <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思考的事情> 第 2 章
沉穩
- 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不要常常抱怨
- 不要逢人就訴說你的困難和遭遇。
- 講話不要有任何的慌張,走路也是。
- 在徵詢別人的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講。
- 重要的決定儘量有別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發佈。
- 人無高低,不要一副拽拽的樣子,對人對事,別忘了禮貌。你沒有比任何人優秀。
細心
(1)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常思考它們的因果關係。
(2)對做不到位的問題,要發掘它們的根本癥結。
(3)對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進或優化的建議。
(4)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
(5)經常去找幾個別人看不出來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隨時隨地對有所不足的地方補位。
膽識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詞句。
(2)不要常常反悔,輕易推翻已經決定的事。
(4)整體氛圍低落時,你要樂觀、陽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有人在看著你。
(6)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就結束也要乾淨利落。
大度
(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夥伴的人變成對手。
(2)對別人的小過失、小錯誤不要斤斤計較。
(3)在金錢上要大方,學習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4)不要有權力的傲慢和知識的偏見。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應和別人分享。
多元思維模型、建立自己的 Mental Model
- 面對、觀察、思考現實世界中的複雜事情,思考身邊的事情的因果關係
- 觀察在事情的表象之下,其核心內涵 or 核心事實是什麼。隨後才能做出正確決策
- 要知道各種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且基本使用
- Lollapalooza Effect
- 各種因素串連再一起,可能創造出非常去大的效應
- 不要只相信少數的某種理論,並且基於它做決策
有意識地「不要做」某些事
- 挑選適合自己的戰場
- 避開不擅長的事情
- 減少發生錯誤的可能
成為 “結合多種能力的瑞士刀”
- 不要只能當錘子 (錘子的唯一功能是釘釘子)
問對問題
- 先問對問題,然後再摸索出問題的答案
找到自己想做什麼、想要什麼
- 「預期後悔」(Anticipated regret)
- 有什麼事情,如果你現在不付諸行動,未來可能會產生遺憾、後悔
- 先不管現在正在做什麼工作、突破職業生涯的限制,以整體人生為考量,坦誠面對那些你想做、但因各種理由而擱置的事情
- 想像在未來的平凡每一天中,想做什麼、與誰相處、工作以外的時間做些什麼事情、住在哪裡
養成習慣
- 需要有「內在動力」支持
形成習慣的原理
- 提示(Cue):
- 習慣的觸發因素
- (例如:高壓的會議或負面事件)。
- 慣性行為
- (Routine):你的習慣
- (例如:抽菸或吃巧克力)。
- 獎酬(Reward):
- 習慣對個人的影響/結果
- 為了獲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我們通常需要有所行動,努力獲得。因此,大腦經過調適,將行動解讀為與獎酬有關。所以,當我們期待獲得美好事物時,就會啟動『行動」的訊號
- (例如:如釋重負或幸福感)。
改變某種習慣 (e.g. 養成新習慣 / 壞習慣)
想要養成新習慣,最好的辦法不是去對抗舊習慣、或剝奪自己的獎酬,此種方式容易適得其反
;過於刻意不做某件事時,最終總會行為反彈,- 而是
尋找新的、更健康正向的、且不易上癮的獎酬,去取代舊的習慣迴路
,確保自己在行動過程中能獲得獎賞。 - 一次戒除一個壞習慣,嘗試改變的目標越多,成功的機率就越小
習慣化 Habituation
習慣化
- 大腦有能力排除它認為不相干的資訊,讓我們能專注於對生存和福祉更重要的、新的陌生資訊。這些資訊也許是以超乎想像的痛苦、危難或絕望感等形式呈現
- 「習慣化」有助於我們專注在重要事物上,忽略大腦不需注意的事
Examples
- e.g. 習慣了房間裡固定會發聲的噪音
- e.g. 去工作、去健身房或去家中熟悉的角落,無需思考、處理甚至沒有注意到熟悉的環境資訊
防止「習以為常」
- 如果你有重要訊息想傳達至大腦迴路,吸引它的注意並獲得理解,請使用意想不到、非比尋常和語義尙未飽和的語彙。
- 為了讓你的訊息被聽見,請務必以不重複、不被過濾和不傳統的方式來說故事。
參考資料
- <執行長日記:關於事業與人生的33條法則> chapter 9, 11
歷史一再重演 / 不隨時代變遷而改變的人類行為
無論在哪個時代,人類都有某些從未改變的行為
人對生活的期待值太高,導致覺得自己不幸福
- 如果身邊的人都擁有某事物,人便會認為「那我也該擁有那些事物」,然後就感覺自己的生活不夠好
- 人總是相信「別人過得比我更快樂」
- 隨著時間推演、技術進步、工業革命,人的生活變好,但「人對生活的期望」也提高、人一直在拿別人與自己比較,導致人永遠不滿足,幸福感沒有提升太多。
- 人通常過度關注追求財富,但是沒有管理好期望
- 優化方式
- 如果人能管理好自己的期望、不要期望過高、珍惜感恩,則比較容易從心裡過上幸福的生活
- 降低期望不代表「不積極、放棄追求進步」
人希望知道事情的確定性
- We live in a uncertain and probabilistic world, but people expect for certainty
- 人希望每件事情都黑白分明
- E.g. 對或錯、是好人或是壞人、會發生或是不會發生
- E.g.
- 人很少使用機率高低去判斷事情、做出行動
- Fact is
- Something can be likely and not happen, or unlikely and still happen
參考:
- < 博客來 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 chapter 3
- 底層邏輯, 思維, 認知偏誤
- <3> 人群行為模型 - 心理偏誤
風險
- 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其實很有限,這會導致我們低估「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低估我們想像不到的事情」
- 即便很了解今天的世界,明天的世界可能因為很小的意外而變得出乎人意料之外。需要有寬廣的想像力面對未來
- 許多被人視爲成功的歷史事件,其背後有一些機緣巧合,例如恰巧讓某人活了下來、或是恰巧被隨機事件促成了成功。
- 蝴蝶效應、複利效應 (compound):每件事情都可以往回追溯一層一層的根本原因,但不一定都有道理可言
- 最巨大的風險通常是沒人預料到的,所以也沒有人為其做好準備,所以當它真的發生時就會有很大的破壞力。即便是很聰明的人、即便已經做好很多準備,也可能遇到「太巨大的風險事件」,導致「遭到巨大的打擊、產生巨大的損失」
- The real definition of risk is “what’s left over after you’ve prepared for the risks that you can imagine”. 風險永遠無法被人完全掌握
- To develop foresight, we need to practice hindsight (事後諸葛)
參考資料
- < 博客來 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 chapter 2
面對未來
- Jeff Bezos said “What’s not going to change in the next 10 years?”
- 若我們能理解和掌握那些 從未改變的行為,則我們可以了解自己、了解人、了解世界
- 非常難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件
- E.g. 2020年1 月初時,沒人預料到 COVID-19 疫情 和 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戰爭入侵烏克蘭
- 但我們可以預測人類在未來依然會有以下行爲
- E.g. 貪婪、恐懼、被成功沖昏頭然後變得自以為是、
- E.g. 電商客戶需要低價、快速送貨
- 為未來做準備的方法
- Invest in preparedness instead of prediction.
預期
會有風險,所以做準備
,但是不要妄想總是能具體預測
出風險何時來臨、會發生什麼事情- 因為總是可能發生「我無法預期的大風險事件」,所以要做很多準備、做很高程度的準備
- E.g. 為了在未來一百年中可能隨時會發生的大地震做準備
- e.g. 在個人理財時,準備夠多的緊急儲備金
參考資料
- < 博客來 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 前言, chapter 1, 2
反脆弱 (反抗”脆弱”)
背景
- 脆弱 vs 反脆弱
- 脆弱 的東西就像是一顆 玻璃球,如果掉到地上就會破碎。
- 堅強 的東西就像是一顆 鐵球,即使掉到地上也不會有任何損傷
- 反脆弱 的東西就像是一顆 彈力球,掉到地上之後不會碎裂,也不會停在原地,而是快速地反彈回來。
- 脆弱的東西因為外力而受到傷害,反脆弱的東西因為外力而得到好處
- 我們習慣注意已經知道的事情,卻一而再再而三忽略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
- 知識被限制在自己過往的經驗範圍裡
- 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
- 但是現實世界比我們的認知更加複雜、不可預知
黑天鵝事件
- 某件事在某個範圍內是線性增長,但無法保證在無限多的範圍內永遠是線性增長
- e.g. 人無法蓋摩天大樓從地球表面直通月球
反脆弱
- 「傳統的堅強」 頂多只能夠抵抗震撼和維持原狀而已,無法從不確定和混亂中得到好處
- 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地做準備,仍然有可能遇到事前無法預料的突發事件,凡事都有風險
- 「反脆弱」能夠:
- 不需要追求完美,要去利用各種隨機事件,從混亂的事件中使自我再生進化、得到好處,繼續存活在世界上
- 接受「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有很多不確定性、生活中可能會發生
黑天鵝事件
」,不需要心生畏懼 - 試圖達成:讓我可以從隨機事件得到的上檔利益(upside)多於承受的下檔損失(downside)
- 反脆弱的東西就像是一顆彈力球,掉到地上之後不會碎裂,也不會停在原地,而是快速地反彈回來。脆弱的東西因為外力而受到傷害,反脆弱的東西因為外力而得到好處
- 輸家的特徵是在犯錯之後,不懂得內省、從錯誤中學習、覺得難堪、產生防衛之心,並且試著解釋為何他會犯下錯誤,而不是以新的資訊來豐富自己,然後邁開步子往前走
- 每一次的小錯誤跟失敗,不至於毀滅整個事業,但是把得到的好處累積起來,卻讓整個事業變得更強健。個體的脆弱,卻造成整體的強健
反脆弱槓鈴策略: 選擇做「上檔利益無限、下檔損失有限」的事情
- 多做「高風險、高回報」和「低風險、低回報」的事情
- 對某些試乘願意承擔風險,且對某些事情採取極端保守
- 上檔利益無限、下檔損失有限
- 少做「中度風險、低回報」的事情
- 避開不溫不火的事情
- 這可能是「脆弱的東西」
- 上檔利益有限、下檔損失無限
- 在通往「反脆弱」的路上,要先能夠「將低下檔損失」,減少暴露在「會有很多黑天鵝事件」的情境之中
- 先排除風險、避免損失 (過大的下檔損失),再追求獲利 (可能有 無限的上檔利益)
- 範例
- e.g. 如果我不想要遭小偷,先搬家離開治安不好的社區,而非想要鍛鍊身體、準備在小偷上門的時候能夠與小偷搏鬥
- e.g. 巴菲特:「投資的第一原則是永遠不要虧錢,第二原則是記住第一原則。」
具有反脆弱性 —> 需要創造力的創意型工作
- 作家、設計師、影劇導演、心理醫生、律師等職業,都是需要高度創造力,
- 或者要和別人進行深度複雜的溝通的職業。
- 面對 AI 的不斷演化,我們要避免投入到過度 SOP 化的行業,反而要思考有哪些行業會因為這種發展而受益
參考資料
黑天鵝事件
後果很大、但無法預測和不規則的重大事件
- 黑天鵝」主要具有三大特性:
- 一、這個事件是個離群值(outlier),因為它出現在一般的期望範圍之外,過去的經驗讓人不相信其出現的可能
- 二、它會帶來極強大的衝擊
- 三、儘管事件處於離群值,一旦發生,人會因為天性使然而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此非要件,只是解釋人類現象的一環,僅滿足前兩者即可稱之黑天鵝事件)
- 我們習慣注意已經知道的事情,卻一而再再而三忽略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
- 人的想法通常受限於其所見、所知,和設想來假設。
- 但實際的情況比認知的更複雜、更不可預知。
- 因此,我們無法真正地評估機會;我們很容易將事情簡化、予以敘述、分類;
- 而且我們不夠開放,沒能珍惜那些能夠想像「不可能事物」的高人
設立安全機制: 防止弱點和偏誤發作、改善判斷力、優化決策、避免出錯
關於弱點
- 弱點分類
- 先天的弱點
- 飢餓、疲勞、壓力、認知偏誤…etc
- 後天的弱點
- 被情緒影響思考、因為情緒而魯莽行動、因為害怕而拒絕行動、仰賴小聰明…etc
- 用「複利效應」思考:弱點、失誤、失敗
- 失敗是「持續地出現小失誤」累積而成的結果。
- 沒有馬上感受到後果,不代表不會有後果
- 重複做出好選擇,時間會變成你的朋友。反之,重複做出不好的選擇,時間會變成你的敵人。
- 所以,要管理自己的弱點
人可能看不見自己的弱點
- 我們太熟悉以某種方式來思考、感受與行動
- 在形成習慣的漫長過程中,有缺陷的行為日益根深蒂固,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即使我們其實不想成為會表現出那種行為的人。
- 解決方法:透過別人的角度看事情,試圖發現我自己遺漏了什麼
- 看見自身的缺點會打擊自尊心,
- 尤其是已經根深蒂固的缺點。那些缺點不同於一般的短處,例如缺少某項技能,而更像是在公投表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 我們對於如何看待自己,是有領土意識的,當有任何資訊挑戰到自我形象時,我們就很容易視而不見。
- 我們的視野有限。尤其當我們身在其中,更難以理解全局。
- 你回顧16歲的自己時,會很詫異當時到底在想什麼。同樣的,未來的你回頭看現在的你,也會有同樣的感受。現在的你不具備未來的你所能看見的視野。
強化自己的能力
- 強化能力,去克服後天養成的弱點
- 舉例
- 培養
自制
的能力,能協助你克服受情緒驅使的行爲,避免後悔 - 培養
自信
則能讓你克服慣性,執行困難的決定。也能幫助你抵擋社會壓力,有勇氣做跟別人不一樣的選擇。此戰勝自尊心,承認自己的不足,實際付諸行動,愈來愈進步。 - 參考:強化能力, 抵抗預設反應, 反脆弱 - 對抗 預設反應 的方法: 當責, 自治, 自知, 自信
設置安全機制 (safeguard)
Notes
- 控制那些「光憑自身力量克服不了的弱點。」
- 只靠意志力的話,太困難了,因為潛意識會呼叫各種「預設行為」,導致我們不由自主就做出差勁的行為
- 設置安全機制,避免自己掉進預設值的陷阱。 安全機制(safeguards)指的是保護我們「不被自己害到」的工具,幫助我們躲開自己無力克服的弱點
- 當某件事違反你的長期目標,就增加做那件事的「摩擦力」。
- 範例:
- 你想開始吃得更健康,但如果你生活在不健康的環境裡,食物櫃和冰箱裡塞滿垃圾食物,這個任務的難度會大增。此時,清空家中所有的垃圾食物,就是一種安全機制,避免你在餓了或無聊時,一時衝動拆開洋芋片。當然,你還是可能跑到店裡買洋芋片,但那很麻煩,你還需要思考、計畫與行動。在這段時間,你有可能想一想後,做出更好的選擇,吃更符合健康目標的食物
安全機制做法: 預防 (阻止問題發生)
- 避免在不理想的狀態下做決定
- 面對重要的決策,先問自己:「我肚子餓嗎?我是否在生氣,或是情緒很激動?我覺得寂寞嗎?還是環境讓我壓力很大,例如在不熟悉的環境,或有時間壓力?我是否覺得很累、睡眠不足,或是身體很疲憊?」如果有任一問題的答案為「是」,就盡量不要做決定,等到時機較為恰當再說,否則我們很可能落入預設值的陷阱
安全機制做法: 自動規則 - 用規定去自動化地取代做決定
- 用 rule-based activities 為自己設定規則,讓自己少做一些決定。
- 遵守規定 比 打破規則 更容易
- 間接避免「被 預設行為 影響,導致自己做不好的決定」
- 範例:
- 只在週末才能喝含糖飲料,則週一到週五就不需意
- 不在電話中答應別人的請求,永遠都在掛電話之後 think twice,之後再做決定
- 良好的副作用:旁人可覺得你的自我規定很奇特,但會尊重你
安全機制做法: 製造阻力
- 背景
- 打破壞習慣的方法,是讓你想要的行為,成為你的預設的行為
- 日積月累的小事最終演變成大麻煩,因為我們把狀態最好的自己,拿去做最不重要的事,而讓自己在最糟的狀態下面對最重要的事。
- 人的行為會「選擇最小阻力的路」,所以可以對「不該做的事情」「增加摩擦力」,讓自己「比較難做不該做的事」
- 範例:
- 告訴所有同事,在我交出報告之前,如果有人抓到我在上午11點前打開 email box,我就請他們吃午餐。
- 利用自己的好勝心,還有不想請同事吃飯這一點,製造出足夠的摩擦力,讓我不會一早就開始收信。後來的上午時間,我都能在不受干擾的狀態下工作,下午再回覆郵件、接電話、參加或舉行會議
安全機制做法: 替自己擬定 SOP / check list
安全機制做法: 轉換看事情的觀點
- 取得外部觀點,可以幫助你更清楚自己面對的實際情境。改變觀點後,你看到的事也會跟著不同,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 範例:
- 和別人討論工作時,不論對方是誰,他都會先說出他認為對方的觀點是什麼,接著會問對方:「我有漏掉什麼嗎?」
- 暗示了他願意接受指教,讓對方有機會糾正他。人類最原始的直覺就是糾正別人,所以這個問題就讓對方更容易參與對話。
- 對方如果真的糾正了他,C就能得知對方心中最在意的部分。
- 對方回答完這個問題後,C還是不會立刻提出自己的想法。他會再問:「還有呢?我還漏掉了什麼?」
- 這種人際溝通法就是一種轉換參考點的安全機制。C連問兩次自己沒注意到什麼,接著聆聽人們給出的答案,強迫自己從別人的觀點看事情。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chapter 7, 14, 15
犯錯之後: 管理錯誤的狀況
結果不如預期,代表世界至少在告訴你下面其中一件事:
- 你運氣不好
- 那麼用相同的方法再試一遍,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
- 你對整件事的認知有誤
- 如果你反覆嘗試後還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那就是世界在告訴你,你需要更新你的認知。
掩蓋問題 產生的壞處
- 許多人不願意聽到自己想法有誤、忽略世界試圖告訴他們的事,繼續用以前的方法做事,持續得出同樣的結果,這就是慣性預設值的威力
- 無法從錯誤中學習
- 掩蓋問題 會成為習慣,一而再再而三
- 會讓事情更糟
世界上力量最強大的故事,就是你告訴自己的故事。那個內心的聲音能讓你前進,也能讓你被困在過去。你要用智慧做出選擇。
參考:心理學, 快思慢想, 情緒管理 - 自我故事/敘事認同 Narrative Identity
面對錯誤 step 1: 承擔責任
- 事情出錯時,情緒預設值通常會控制你的反應。如果不制止,你的人生就會被一時的情緒主導。管控情緒,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沒有培養控制情緒的能力,你就無法在當下擺脫情緒預設值。這也是為什麼持續練習非常重要。
面對錯誤 step 2
- 思考導致出錯的各種想法、感受與行動。如果情況緊急,當下沒時間反省,也要事後回顧檢討。
- 如果不找出問題的根源,也就無法解決問題。這次問題沒解決,未來就無法做得更好,你會一次又一次出現相同的錯誤。
- 如果你發現,到了這個階段,你還在責怪他人,或是會說:「不公平!」、「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那代表你還沒為錯誤負起責任,需要回到步驟1。
面對錯誤 step 3:承諾我會做改善
面對錯誤 step 4: 盡力彌補
- 光是承認你的行為造成的影響、真誠道歉還不夠。你需要不斷努力改善。只要一鬆懈,立刻會前功盡棄。
參考資料:
- <終局思維 Clear Thinking by Shane Parrish> chapter 16
報告、簡報
General Rules
- 先簡潔有力地 講出結論,然後再講背景、推理過程,然後還要列出 next stepts & action items (並且要能首尾連貫)
- MECE 方法: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 參考: MECE 分析法
- 重點不是 你說了什麼給誰聽,重點是 聽眾聽了之後,聽懂了什麼、如何解讀
- 確保資訊有傳達給 需要知道這資訊的人
- 找出有效率、定期將資訊更新給 需要知道這資訊的人 的方式
- 除非你很確定 你的 被溝通對象 對於 正在討論的事情 具有 與你相同高程度的背景知識,否則你必須假設 聽眾 (或讀者) 很有可能不夠清楚背景,所以你必須提供背景 (context)、提供淺顯易懂的說明
- 在你的文字語句中,定義清楚 主詞、受詞 各是指誰。範例:避免讓人聽你講了一堆話之後仍搞不清楚你說的「他們」究竟是指誰
對老闆做報告時 要達成的結果
- 請老闆看這些說明,一切在我的掌握之中,老闆你只需要對我有信心、你大致了解狀況就好
- 或是,請老闆看這些說明,其中包含 我正在做 or 即將要做的 action ,請老闆同意我的 action 、並且給我一些建議
- 或是,請老闆看這些說明,其中包含 一些 problems,我已提出我的一些建議,但我 需要老闆給我 明確的指示命令、告訴我應該做什麼 action
富人思維 vs 窮人思維
富人
- 逆向選擇,擺脫「從眾、跟風」心態
- 不隨波逐流
- 承擔「違反規則、違背現狀」的風險
- 不模仿既有框架,探索新的方式
- 堤防:擁擠的賽道、熱門的話題
- 能夠抑制「想要享受當下的享樂本能」
- 低調奢華 (stealth wealth)
- 長線思維
- 不浪費過多時間在滑手機
- 多閱讀、多思考
- 互惠 (reciprocity),give and take
- 不計較得失、不期待被感謝
- 維持人脈、友情
- 多與人交流,與「有很多想法的人交流」
- 不抱怨自己承受的苦難,只專注在如何克服困難
- 時間就是金錢,若浪費時間,不只消耗外顯成本 (explicit costs),也會損失「原本能在那段時間賺取的隱藏成本」 (implicit costs)
- 創造被動收入
窮人
- 窮人對於困難的問題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因為他們無法「保持從容」
- 容易「從眾、跟風」
- 因為自卑,才想要刻意誇耀自己
- 稀缺
- 金錢、物質
- 時間
- 情感、感情生活
- 稀缺
- 金錢、物質
- 時間
- 情感、感情生活
參考資料:
- <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 第 2-1 章
投資
投資原則檢查清單
- 風險評估
- 獨立思考
- 做足準備
- 謙虛
- 嚴格分析
- 區分 價值、價格 之間的不同
- 區分 進展、行動 之間的不同
- 區分 財富、規模 之間的不同
- 配置
- 耐心
- 決心
-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 抓住機會
- 改變
- 不要指望世界會來適應你,
- 不要嘗試運用相同的道理,一再運用在不同的事情上
- 認清現實
- 專注
- 聲譽和誠信
- 不要妄自尊大、表現出厭倦的情緒
- 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