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lex Ho
(Image Source: macrovector)
目錄:
- 參考資料
- Key Takeaways
- 一再重複發生的歷史事件 (History repeats itself)
- <1> 政府用貨幣貶值、貨幣脫鉤黃金,去支應債務、防範債務危機
- <2> 若某國的貨幣成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貨幣 (儲備貨幣)
- <3> 貨幣寬鬆一陣子之後可能導致經濟泡沫
- <4> 美元升息導致資金回流美國、各國貨幣被拋售,可能發生金融危機
- <5> 國家內部問題 (e.g. 貧富差距過大) 導致內部衝突,建立新秩序
- <6> 新興強權國家 與 既有強權發生外部衝突,形成新的世界秩序
- 決定國家是否能成為強權的各種因素
- 糧食
- 可被馴化的動物
- 教育
- 發明、技術發展
- 全球市場競爭力
- 世界貿易量份額
- 軍事實力
- 資本市場、金融中心實力
- 儲備貨幣地位 (尤其重要)
- 美元為什麼是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
- 美元霸權為美國帶來的好處
- 人民幣的挑戰
- 2022年 美元指數達到新高峰
- 地理位置、面積
- 天然資源
- 文化、民族
- 財政能力是否超越了主要的競爭對手
- 國家興衰過程週期 - 長期債務週期
- 國家興衰過程週期 - 內部秩序週期
- 世界強權輪流興起、又衰落
- 興起衰落過程中各階段可能發生的事情
- <1> 興起 - 新秩序開始
- <2> 興起 - 初期繁榮 (當資源分配系統和政府機構都已被完善建立,重建國家穩定秩序)
- <3> 巔峰 - 和平繁榮 (中期繁榮)
- <4> 巔峰 - 泡沫繁榮
- <5> 衰落 - 財務狀況不好、貧富差距擴大,恐怕導致內戰/革命
- <6> 衰落 - 內戰/革命/國內衝突
- 強權地位更迭
- 國家興衰過程週期 - 外部秩序週期
- 影響國家外部秩序的關鍵因素
- 範例:二戰
- (歷史上一再重複發生的事情範例) 政府讓貨幣貶值 去支應債務
- Key Takeaways
- 可能導致政府故意讓貨幣貶值的背景原因
- 當某國中央政府開始發行更多貨幣,導致發生的事情
- 能源、爭奪能源
- 中國爭奪石油和天然氣
- 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 (2014)、入侵烏克蘭 (2022)
- 背景:一切是為了能源
-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 能源和食物的價格上漲會提高死亡率
- 美國買賣石油
- 尚未歸類的資訊
- 數位轉型
與這主題相關的其他筆記
參考資料
這篇筆記主要是參考這本書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by 橋水基金 創辦人 Ray Dalit)we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簡介
- 回顧過去數百年的歷史,能看出歷史上的強權是如何重複性的興起和衰弱,找出每次世界秩序循環的樣貌
- 分析強權能夠興起的關鍵因素 (e.g. 教育、科技、軍事、貨幣、貿易)
- 試圖創建模型,預測各個國家現在處於興衰循環中的哪個階段
Key Takeaways
- History repeats itself. 回顧過去,可以幫助預測未來、或是在某些大事情發生時,迅速做出相應對策
- To understand what is coming at you, you need to understand what happened before you.
- 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穩定、是否產生內部紛爭的最大問題,是財富與權力的「創造、取得、分配」
- 循環、週期、物極必反
- 當某件事情發展到了超過「均衡水準」太多之後,很可能發生巨大變革,導致其往反方向移動
- 有些強權衰落之後,再也沒有回到顛峰 (e.g. 羅馬帝國、希臘)
- 有些強權衰落之後,反覆又變回強權 (e.g. 中國歷史中不同朝代時期)
- 數千年來無論在什麼朝代、什麼國家,「人類本身的習性」沒有什麼大改變,我們都會恐懼、貪婪、嫉妒、喜歡美食…..,這也是驅使國家/社會在發展週期中演進的基本因素
- 在過去大約 500 年中,掌握權力的人,逐漸從「掌握農業經濟體的人」移轉到「掌握工業經濟體的人手上」
- From 國王、貴族、教會、大地主
- To 資本家、掌握尖端工業技術的企業、強權國家政府官員
- 有錢人會與掌握政治權力的人合作,建立共生關係
- 財富與權力來自於「教育、發明創造力與資本主義的組合」
- 生產力
- 隨著近代歷史中發生的「資本主義興起、知識普及、工業革命導致生產效率提高、網路科技興起….等因素」,人類的生產力大幅提高,這可以用「人均實質 GDP 來衡量」
- 維持高度生產力,才能夠持續取得財富
- (e.g. 人民財富可能被政府掠奪、富不過三代、敗家子坐吃山空)
- 競爭關係
- 賽具理論的囚徒困境,即使「最佳方案」是一起合作。但是「殺掉對方,換去自己的生存」才是現實中的合理選項。為了和平共處,強權之間可以交換利益、建立相互依存的關係、建立互相保證的保護措施
- 兩個競爭者之間,也可以維持雙贏關係。只要任何一方不要對另一方構成嚴重的生存威脅
一再重複發生的歷史事件 (History repeats itself)
參考資料:
-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第 1 章、第 4 章
<1> 政府用貨幣貶值、貨幣脫鉤黃金,去支應債務、防範債務危機
(細節如前文所述)
<2> 若某國的貨幣成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貨幣 (儲備貨幣)
- 這能使那個國家成為富有、強大的國家,成為主導世界秩序的重要力量
<3> 貨幣寬鬆一陣子之後可能導致經濟泡沫
範例:
- 2020 年 COVID-19 疫情 爆發,美國持續執行量化寬鬆,美股暴漲。加上 疫情造成的 塞港現象,通膨很嚴重
<4> 美元升息導致資金回流美國、各國貨幣被拋售,可能發生金融危機
範例:
- 1997 年,美國升息,到最後爆發了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
- 2022 年,美國升息
<5> 國家內部問題 (e.g. 貧富差距過大) 導致內部衝突,建立新秩序
右派希望捍衛有錢人的權益,左派希望財富重分配
範例
- 1917 俄羅斯帝國革命
- 1945-1949 中國內戰,共產黨統治中國
- 1991 年 蘇聯解體
<6> 新興強權國家 與 既有強權發生外部衝突,形成新的世界秩序
- 範例
- 1930-1945 的 德國 vs 英國/法國,二戰之後,英國衰落,美國成為世界強權直到進入 21 世紀
- 2010 之後的 中國 vs 美國
決定國家是否能成為強權的各種因素
各學者的觀點
- Hans J.Morgenthau
- 構成國力的要素有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工業能力、軍事準備、人口、民族性格、國民士氣、外交質量、政府質量
- Lawrence Klein (他創立計量經濟模型)
- 國力主要由基本實體、經濟能力、軍事能力、戰略目標、國家戰略
- 日本經濟企劃廳綜合計劃局
- 綜合國力包括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實力、金融實力、財政實力、對外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活動能力、地理、人口、資源、防衛實力、國民意志、友好同盟關係、軍事實力、戰略物資和技術、外交能力等,主要強調經濟實力和對外關係兩個因素
Ray Dalio 書中認為個決定國家強權興衰的重要因素
糧食
(參考資料 <槍砲、病菌、與鋼鐵> )
各地的氣候不同,導致糧食的產地分佈不均
可被馴化的動物
(參考資料 <槍砲、病菌、與鋼鐵> )
動物可以被人當作食物、或是成為交通工具、運貨工具
適合被人馴養的動物
- 成長速率塊、長肉量多
- 適合吃草的動物比較適合被人馴養
- 不同的動物 需要吃的食物量不同
- 天生比較溫和、不凶殘
- 習慣大量成群生活的動物、有固定的生活結構
- 反例:貓、羚羊
教育
- 好的教育可促進技術發展
- 促使人民對法律、社會秩序、道德共識的尊重
- 團結人民,在相同的大目標下一起努力
發明、技術發展
全球市場競爭力
- 某國家在某些領域的產品技術獨步全球 (e.g. 美國的網路科技, 台灣的半導體…etc)
世界貿易量份額
- 當某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增加,且若大多數的交易都使用該國的貨幣進行交易,這貨幣就能成為一種「儲備貨幣」
軍事實力
- 發展軍事力量,保護自己的貿易路線、在海外的利益。這造成良性循環,使強權的收入近一步增長,且為教育、基礎建設、技術研發提供資金
資本市場、金融中心實力
- 提供貸款債券、股票市場,鼓勵人民將儲蓄轉換為投資,對技術革新和發明提供資金
- 國際金融中心能夠吸引外國資本、分配全世界的資本
儲備貨幣地位 (尤其重要)
- 當某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增加,且若大多數的交易都使用該國的貨幣進行交易,各國企業和人民會願意把這貨幣儲備起來、成為累積財富首選儲藏物,這貨幣就能成為一種「主流儲備貨幣」
- 當某國貨幣成為主流儲備貨幣,別的國家想要這貨幣,這國家的國債會吸引別的國家購買,因此容易發行國債、借到更多的資金,拿來發展國內的經濟建設
- 當這樣的國家花錢花太多了,他們還能自行發行更多貨幣出來 (參考 此章節 )
2023 年全球儲備貨幣佔比中
- 人民幣只佔2.7%
- 美元雖然逐年下滑但仍佔了近6成
如果從SWIFT最新五月的數據來看國際支付的佔比
- 人民幣在國際支付的佔比從2021年五月的1.26%提昇到了2023年五月的1.51%,
- 美元和歐元在國際支付佔比分別是42.9%和37.4%。
美元為什麼是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
-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經濟體,經濟穩定
- 美國擁有最大、最活躍的金融市場,可以供給夠多高流動性的美元資產
- 美國的金融法國完善、透明
- OPEC 石油產油國組織用美元計價結算原油
- 網絡效應:愈多人使用美元交易,則其交易成本愈低
美元霸權為美國帶來的好處
- 全球都有使用美元的需求,穩定的貨幣價值
- 降低進口商品價格,有利於美國消費者購買外國產品和服務 (代表美國維持貿易赤字,提供美元給別的國家使用)
- 全球投資者想買美國債券,降低美國政府和企業的借款成本、取得資金
- 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會影響全球各大市場
人民幣的挑戰
- 金融市場對外國投資者限制多,不夠開放
- 中國對資本進出口管控嚴格,降低了人民幣流動性
- 中國的法規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被存疑
- 經濟穩定性、債務問題
- 全世界對人民幣的需求低於美元
- 人民幣債券市場不如美元債券市場
2022年 美元指數達到新高峰
背景
- 美國負債高
- 美國的 國家經常帳赤字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高於 美國 GDP 5%
- 1960年以來,美國只有一次衝破這個5%門檻,也就是發生於2001年後的美元下跌期間。現在美國又再次逼近5%大關
- 美國目前淨負債衝高至18兆美元,欠了全球 相當於 美國GDP規模 73% 的錢,遠遠超過以往貨幣危機經常預示的50%門檻
- 美元的全球外匯儲備占比目前只有59%,是 1995 年以來最低
- 除了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這四大主流貨幣之外,還有包含加幣、澳元、瑞士法郎等在內的「其他貨幣」類別,它們現在占全球儲備貨幣規模的10%,是11年前只有2%的大躍進
參考資料:
以下這幾個因素沒有被 Ray Dalio 在書中特別 highlight 出來
地理位置、面積
- 國土東西向距離 比 南北向距離 長的國家,國境內不同地區之間的氣候通常差距比較小、氣溫高低範圍較小
天然資源
文化、民族
- 國內周邊國家是否有相似語言 or 屬於同民族
財政能力是否超越了主要的競爭對手
- 財政能力夠好,能支持發展強大的軍事能力。
- 在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都花大錢發展軍事武器,但是蘇聯的財政被拖垮
國家興衰過程週期 - 長期債務週期
請看這篇筆記 <經濟學 綜合筆記> 的 <長期債務週期、債務危機> 章節
國家興衰過程週期 - 內部秩序週期
參考資料
-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第2章、第5章
- 這幾個章節用了不同的角度分析 「興起、巔峰、衰落」這三大階段可能發生的事情
影響國家興盛衰落的關鍵原因:
- 財富分配:大多數中產階級是否能享受到足夠的財富、社會福利
- 債務是否過多、舉債是否能提高國家的生產力
- 貨幣的實質購買力
- 經濟活動是否興盛
世界強權輪流興起、又衰落
荷蘭
- 打敗 哈布斯堡帝國 (Habsburg Monarchy)
- 建立良好教育體系
- 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 創造第一家上市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市場
- 荷蘭東印度公司甚至成立了自己的軍隊
- 國立巔峰時期,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重大發明來自荷蘭
- 發明大型船舶
- 發展海上航運,在世界各地做貿易、搜集財富
英國
- 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 許多做事方式模仿荷蘭的 荷蘭東印度公司
美國
- 二戰後,取代英國,成為新的世界強權
- 紐約華爾街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 加州矽谷成為科技重鎮
- (可能已到巔峰,未來可能衰落。有可能已經是「早期衰敗國家」)
中國
- 香港、上海 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 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國際貿易國家
- 正在嘗試讓更多國家使用人民幣做國際貿易支付
- 大體而言中國正在興起中
興起衰落過程中各階段可能發生的事情
<1> 興起 - 新秩序開始
範例:
- 1776 美國獨立戰爭
- 1789 法國大革命
- 1917 俄羅斯革命
- 1949 中國內戰
特徵:
- 可能因為和平革命 or 血腥革命 or 內戰,導致國家內部形成新的政權、新的秩序
- 這時需要「能夠取得全力、鞏固權力」的強勢領導人。甚至是要善於鬥爭
- 強勢的領導人奪得權力,獲得國會與人民的支持。創建良好的政府體系、選擇出優秀的繼承人
<2> 興起 - 初期繁榮 (當資源分配系統和政府機構都已被完善建立,重建國家穩定秩序)
範例:
- 1930 年代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時期
- 1990-2010 的中國
特徵:
- 經濟特徵
- 貧富差距較小
- 經濟產出持續成長
- 債務較少
- 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增加
- 當某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增加,且若大多數的交易都使用該國的貨幣進行交易,這貨幣就可能會成為一種「儲備貨幣」
- 需要能夠搞建設的領導人,而非鬥爭奪取權力
- 國內秩序特徵
- 國內沒有明顯的價值觀對立鴻溝、政治對立
- 良好的教育,形成更高的生展力、競爭力
- 需要制定出「能激勵 有能力創造財富的人」的社會制度
- 持續培養出成功企業家
- 例如:能提高生產力與生活水準、但又不會導致不平等惡化、引發動蕩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
- 為龐大的中產階級帶來繁榮的生活環境。中產階級增加,窮人減少
- 發展軍事力量,保護自己的貿易路線、在海外的利益。這造成良性循環,使強權的收入近一步增長,且為教育、基礎建設、技術研發提供資金
<3> 巔峰 - 和平繁榮 (中期繁榮)
範例:
- 荷蘭黃金時代
- 19世紀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
- 1850 統一全國之後的德意志帝國
- 1945 之後至 21 世紀初期的美國
- 1959 之後的 新加坡
特徵:
- 經濟特徵
- 人民工資逐漸上漲
- 且人民逐漸不願意做勞力密集產業的工作,人民平均生產力提高
- 人民有能力發展藝術,追求休閒生活、奢侈品
- 某些產業被外移去工資水平較低的國家,導致本國部分領域的競爭力下降
- 國家擁有強勢的國際儲備貨幣,有能力發行大量國債,向全世界借錢,累積大量債務,但能夠「維持超出其本質的實力」
- 「適當的增加債務」可以推動「生產力 成長」,增加收入
- 如果「貸款和支出」能產生的 「邊際生產力 和 投資收益」 大於「借貸成本」,國家整體生活水平可以隨著償還債務而逐漸提高,這是健康的發展 (健康的舉債)
- 這又使得企業更容易償還債務 (positive feedback loop),提高利潤,使企業的股票能提供好的報酬給股東
- 收入大於支出,儲蓄大於負債
- 國內秩序特徵
- 大部分的人民都可以獲得基礎的教育
- 大多數人民認可國家的制度是公平的制度
- 國內貧富差距會擴大。但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仍在提升中,所以這些貧富差距、仇富情緒、被壓迫的感受還不至於演變成內部衝突
- 其他弱國會努力嘗試學習、模仿強權國家的技術、制度,逐步提升自身國力。強權可能會慢慢被追上
<4> 巔峰 - 泡沫繁榮
範例:
- 路易十四執政後期
- 明朝萬曆皇帝執政後期
- 1989-1990 年代的日本
- 1929 年的美國
- 2006 - 2007 的美國
- 1977-1979 的巴西
特徵:
- 經濟特徵:經濟泡沫
- 債務增長速度飛快
- 「透過舉債去購買的商品、服務、資產」迅速增加,逐漸產生經濟泡沫,但「花在基礎建設、科技研發的錢」減少了,這會減緩 生產力提升的速度
- 人們以為「高速的成長」會一直持續下去,勇於借錢買資產,推升了資產價格,進一步使泡沫更嚴重
- 國內秩序特徵
- 貧富差距情況惡化
- 有錢人、普通人之間出現嫌隙
- 這階段典型的適合領導人是穩扎穩打
- 國家需要花很多錢在國防軍事費用,藉此保護該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
<5> 衰落 - 財務狀況不好、貧富差距擴大,恐怕導致內戰/革命
範例:
- 2010 年之後的美國
- 人均收入較高的城市,往往也是地方政府負債最多、貧富差距最大的地方。例如:舊金山、芝加哥、紐約、康乃狄克州…etc
- 衰落的荷蘭
- 二戰時代的英國
特徵:
- 經濟特徵:金融狀況開始惡化
- 國家和人民的財務狀況不佳,有很多債務
- 有可能:沒什麼人願意購買這個國家的國債了,政府難以獲得更多的信貸
- 政府解決本國財政赤字的辦法 - 印鈔票、花錢購買本國國債
- 通貨膨脹率高
- 但印鈔票會導致貨幣貶值,剝削了「已經持有這些貨幣、用這種貨幣計價發行的債務」的人的 實質購買力
- 人民和企業會傾向拋售「這種貨幣、用這種貨幣計價發行的債務」
- 改去持有別種更強勢的貨幣。昔日強勢的儲備貨幣可能會大幅貶值,甚至是消失在世界上
- 政府解決本國財政赤字的辦法 - 增加稅收、削減開支
- 這會導致有錢人離開這國家、把資金移到海外 (對有錢人比較友善的地方),結果導致稅收減少
- 人民不滿社會福利減少、公共設施或服務的品質變差
- 如果政府無法印鈔票、也無法有效降低赤字,很可能導致社會動亂、內戰、革命
- 例如:中央政府可以印鈔票,但是地方政府無法印鈔票
- 大量國債,強權國家向儲蓄更多的貧窮國家借錢,強權國家深陷債務,可能引發 債務違約 or 經濟衰退
- 國際收支赤字 (balance of payments)
- 國內秩序特徵
- 許多人民喜歡花錢在「不會幫助國家提高生產力的事物上」,例如奢侈品、昂貴的房屋
- 寬鬆貨幣、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大,有錢人和窮人之間沒有交集、互不關心
- 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緊張,窮人討厭有錢人
- 對生活不滿的人民人數逐漸增加
- 政府單位中官僚主義風氣惡化
- 民粹主義風氣惡化
- 媒體宣傳變得扭曲、極端化。煽動群眾情緒的假新聞滿天飛
- 不重視公理正義,更重視鬥爭
- 內部衝突可能使國家的外部競爭力減弱,導致難以與其他正在覺其中的國家競爭,可能發生戰爭,戰爭中的贏家可能變成了新世界秩序中的新強權
<6> 衰落 - 內戰/革命/國內衝突
範例:
- 有些衝突導致國家制度改變
- 1775 美國獨立戰爭
- 1868 日本明治維新
- 1911 中國辛亥革命
- 1917 俄羅斯十月革命
- 1929 德國希特勒崛起
- 1945 中國內戰
- 有些衝突沒有導致國家制度改變
- 1851 中國太平天國運動
- 1861 美國南北戰爭
- 1899 中國義和團運動
特徵
- 若國家原有的體系無法造福大多數人民,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極少數人控制過多的財富,可能造成窮人發動革命,從有錢人 (在原有制度中受益較多的人) 奪取財富和權力
- 內戰或革命劇烈改變國家內部秩序
- 重組:財富、政治權力、政策
- 可能會殺戮社會菁英、溫和派政治人物
- 領導內戰或革命的領導人
- 通常是中產階級背景、受過良好教育
- 具有個人魅力,能與他人合作,建立大型組織,能鼓舞人心
- 別的國家看到這強權情勢不穩、實力下降,有可能向其發起挑戰,發動戰爭…etc
- 如果發生國際戰爭,在戰爭結束後,無論勝利或是戰敗,強權國家可能無力償還借貸,導致國內銀行擠兌、賤價出售資產、大量印鈔、貨幣大幅貶值….
強權地位更迭
- 某強權衰落、另一強權興起時,可能有 10-20 年的過渡期,這期間可能有戰爭衝突,因為既有強權會想辦法捍衛自己的地位
- 戰爭衝突之後,可能造成新的世界秩序、新的領導強權、新的世界強權更迭週期
國家興衰過程週期 - 外部秩序週期
參考資料:
-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第6章
國際衝突
- 貿易戰
- 關稅、進出口限制
- 技術
- 保護特定的科技技術
- 地緣政治談判
- 領土紛爭
- 資本戰
- 限制外資進出、切斷資金往來、凍結資產
- 軍事戰爭
關於軍事戰爭
- 軍事戰爭造成的影響太過、通常比想像中的更糟,且通常會難以照著計畫走,所以在絕大多數時候,人們都在「防止戰爭爆發」
- 發動軍事戰爭會導致許多不可逆的損失,例如人民生命和大量財富。理論上國家政權不會還沒想清楚就發動戰爭,但是仍無可避免有國家因為愚蠢的原因發動戰爭,最後可能導致得不償失
- 戰爭沒有規則,可以不擇手段
- 在逼不得已發生軍事戰爭之前,運用權力、談判盡可能協商,用非軍事的方式解決紛爭
- 如果逼不得已一定要開戰,且自身實力正在下降,那要儘早開戰。如果自身實力正在上升,則可以選擇延後開戰時間,因為可能可以改用其他方式來達成目的
影響國家外部秩序的關鍵因素
- 財政實力是否能超越對手
- 國家之間是否存在不可被調和的分歧
- 國家之間的軍事實力是否不相上下
- 民族、文化方面的矛盾
範例:二戰
- 1929 美國股市大崩盤,造成全球經濟蕭條
- 造成許多國家靠攏民粹主義、獨裁統治、民族主義、軍國主議
- 德國因為一戰而背負鉅額賠款、債務
- 希特勒透過民主選舉成為國家領導人
- 高壓統治、剷除反對派
- 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導致失業率大幅下降、人均收入上升,股票上漲
- 希特勒建立大規模軍隊,軍費成長快速,同時需要透過軍事力量向外掠奪資源來支撐軍事力量擴張
- 日本
- 受到 全球經濟大蕭條打擊
- 日本先天缺乏自然資源,但又倚賴出口創造收入、再進口各種必需品
- 1931 日本破產,放棄金本位制度,日幣貶值,貨幣實質購買力下降
- 貧富差距擴大,右翼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崛起
- 日本開始侵略其他國家,掠奪天然資源、人離資源,包括中國、東南亞
(歷史上一再重複發生的事情範例) 政府讓貨幣貶值 去支應債務
參考資料:
-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第 4 章、第 6 章
Key Takeaways
- 政府印鈔票
- 能讓
貨幣金額
相對債務金額
增加,讓債務人
更容易還錢 - 可以降低債務負擔,並且讓貨幣和信貸流去協助企業創造出生產力和利潤,導致企業股價上漲
- 會讓貨幣的實際價值降低 (例如,相對於硬通貨)
- 會讓 現金及債務型態資產 (e.g. 債券) 的報酬率下降
- 政府故意讓貨幣貶值 並不代表 該貨幣失去了 儲備貨幣的地位 (e.g. 美元),但代表背後可能有債務危機,所以政府才想讓貨幣貶值
- 從 1850 到 2020 年左右,持有 孳息性現金貨幣 (e.g. 美元、日圓….) 只有 略略高於 黃金 一點點而已
- 只看 1912 年至今的話,持有貨幣還不如持有黃金
- 德國因為連續兩次世界大戰,貨幣奇慘無比
- 孳息性現金貨幣 能產生實質報酬的時期,多半是在該國家處於相對繁榮的時候,並且,在繁榮時期,大部分國家是採用
金本位制度
- 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年 至 1914年,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電燈的發明為標誌,用上了石油作為能源),債務水準 與 償債負擔 都相對較低,且 人民所得成長 幾乎等於 債務數量成長
- 在近代 (1971 年之後) ,通常「高通膨、低利率、政府印鈔票」時 黃金價格會上漲
可能導致政府故意讓貨幣貶值的背景原因
- 政府花掉太多錢 (超出稅收 or 其他收入),但政府需要更多錢 (也許是要大興土木做建設 or 也許是要償還債務),所以發行更多貨幣
- 政府印鈔票,能讓
貨幣金額
相對債務金額
增加,讓債務人
(無論是民眾 or 政府)更容易還錢,所以 印鈔票可以降低債務負擔,並且讓貨幣和信貸流去協助企業創造出生產力和利潤,導致企業股價上漲
當某國中央政府開始發行更多貨幣,導致發生的事情
- 生產力沒有上升
- 國家總體財富沒有上升
- 熱錢會流入股票、黃金、原物料等資產,資產價格會上漲
- 貨幣的價值下降 (價值 不等於 價格)
1860 - 1900
- 1860 年代美國南北戰爭
- 美國曾經停止兑換黃金業務
- 在南北戰爭之後,1870 年,美國回歸金本位政策
- 許多國家也加入金本位
- 一戰之前,多數的主流貨幣都維持與黃金之間的固定兌換率
- 1870 年代中期,西班牙在全球勢力下跌,為了支應鉅額的財政赤字,西班牙頻繁暫停 兑換黃金業務
- 1890 之前,日本堅持銀本位,白銀跌價,日本貨幣也貶值
1900-1920 、一戰前後
- 1900-1910 美國股票市場的債務融資行投資非常火熱,間接導致 1907 恐慌 (Panic of 1907)
- 貧富差距
- 政治緊張
- 1913年,美國成立聯準會、訂定聯邦所得稅
- 中國橡膠公司股票導致股票市場泡沫
相似:美國在19世紀發生的 鐵路公司股票泡沫
- 過程
- 汽車工業帶動橡膠工業,橡膠需求上升,價格也上升
- 上海金融市場開始炒作橡皮股票,橡膠公司刊登廣告、招募資金,投資人狂買橡膠股票,股票價格超過實際價值太多
- 上海的流動資金幾乎都被投資人借走,投入炒作橡膠股票
- 1910 年倫敦股市暴跌、美國限制消費橡膠,國際市場上橡膠價格下跌,使橡膠公司股價下跌
- 因為打敗仗,清朝政府需要籌錢賠償庚子賠款,要求上海拿官銀上交給中央政府。許多外國銀行宣布拒收上海錢莊的莊票、停止借錢給錢莊、並且追回欠款
- 全國經融危機
- 上海、天津、南京、揚州、蘇州、杭州、寧波,許多錢莊損失慘重,最終倒閉
- 1910年初上海共有91家錢莊,受橡皮股票風潮影響倒閉歇業的達到48家,占總數的53%,虧欠款總額1933萬兩
- 國際橡膠價格下跌。一戰時,商品滯銷,運輸渠道不順暢,又使原物料價格下跌。直到 1923 年,橡膠既格才回升
- 1911 年清朝政府將商辦鐵路收歸國有,抵押路權、以此向外國借款,導致辛亥革命爆發
- 參考資料:橡皮股票風潮、撼動清朝的股災
- 一戰參戰國累積赤字,靠央行印鈔、發債 來支應債務,貨幣貶值
- 德國馬克在 1920-1923 之間大幅貶值
- 貨幣
- 國際間的對外交易,通常仍以黃金作為交易貨幣
- 戰爭結束之後,各國以黃金與戰勝國貨幣 (這些貨幣有與黃金做連結) 打造新的世界貨幣秩序
1920 -1930 年代,一戰結束後
- 一戰結束之後,形成新的世界秩序,各大國家的債務沒有爆發大危機
- 1920 年代,各大國家經濟活動熱絡
- 美國進入「咆哮的 1920 年代」,長期的繁榮時期,造成巨大的債務、貧富差距、債務
- 在美國逐漸形成新的 債務破泡沫,在 1929 年開始破滅
- 1929年-1933年之間全球經濟大衰退
- 1931 年,日本破產
- 日本被迫提領黃金儲備,放棄金本位制度
- 日幣貶值,導致日本的貨幣實質購買力下降
- 1933 年, 美國取消 “美國用美元兌換黃金” 的承諾 (by 小羅斯福總統)
- 美國發行的美元超過了他在銀行裡儲備的黃金 (可用來兌換成美元的黃金),人民用美金向銀行兌換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不夠了
- (參考筆記:<經濟學 綜合筆記> “金本位制度 章節”)
- 1930 年代,美國狂印鈔票,導致貨幣貶值
- 美元大幅貶值
- 如果某國家不把貨幣貶值,就難以與其他「有把貨幣貶值的國家」競爭
二戰前後
- 在二戰期間,為了支應軍事支出,各國家印更多鈔票,貨幣貶值更多
- 參戰國累積了大量戰爭債務
- 美國累積了大量財富
- 戰敗國的貨幣與債務價值被勾消:德國、日本、義大利
- 1944 年,布雷森林協議確立。這導致:
- 美元成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且美元掛勾黃金
- 黃金成為國際之間貿易的主流貨幣
- 其他通貨也連結到美金
- 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霸主的新的世界秩序確立,世界經濟又開始繁榮,又發生了過度舉債
1960 年代到 1973 年
- 二戰後經過數十年,過度支出、過度創造債務,黃金不夠用了
相似: 1933 年代
美國經濟狀況 - 人民會用美金向銀行兌換黃金
- 美元發行量,超過了在銀行裡儲備的黃金 (可用來讓人民兌換成美元的黃金)
- 1971 年 8月 15 日,美國政府 (by 尼克森總統) 不得不取消美元與黃金脫鉤,取消布列敦森林協議
- 這讓美聯儲可以自由發行更多美元、創造更多信貸,
相似: 1933 美國取消美元掛勾金本位
- 這代表美元從
第二類貨幣體系 (以硬通貨作為擔保的紙幣)
轉變成第三類貨幣體系 (法幣體系)
- 美元再次大幅貶值 (上一次是 1933 年)
- 這造成:1970 年代的通膨、1980 年代的債務危機
- 世界貨幣體系變成以美元為基礎,不再是以黃金本位為基礎
- 貨幣匯率可以自由浮動,所以較少發生某種貨幣突然嚴重瓦解 (反正政府也沒規定「人民用多少貨幣 一定能向政府換到多少黃金」)
2000 年代
- 再也沒有主流儲備貨幣是嚴格掛鉤黃金
- 但也因為這時代的貨幣匯率是可以較為自由浮動,導致在近代沒有發生過 “某種貨幣突然瓦解” 的情形
- 大規模的貨幣創造、信貸創造、低利率
- 導致 ”貨幣 相對於黃金的價值 “ 大幅降低
- 「大規模的貨幣創造、信貸創造」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在這時期,許多大國家執行 低利率 政策,無法彌補緩解 通貨膨脹
2008 緩解 次級房貸導致的債務危機
- 貨幣寬鬆政策
2020 緩解 COVID-19 肺炎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
- 2020-2021 年底,美國快速執行猛烈的貨幣寬鬆政策
能源、爭奪能源
中國爭奪石油和天然氣
- 能源運輸路線
- 大量的世界貿易及能源運輸途經麻六甲海峽
- 若要把中東的石油運到中國東南沿海,要經過 波斯灣 和 麻六甲海峽。如果在戰爭時被美國控制著這兩個 choke point,那中國國內的石油儲備會不夠用
- 中國想盡辦法要消除 Malacca Strait Dilemma
- 在巴基斯坦、緬甸建立從海港到中國西南邊境的石油運輸管線
- 直接從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等中東國家運石油到中國境內,經由新疆
- 俄羅斯想賣石油,中國需要買石油。這兩個國家注定需要對方,注定不會相互為敵人
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 (2014)、入侵烏克蘭 (2022)
背景:一切是為了能源
- 白俄羅斯、北歐三小國一帶,是進入俄羅斯平原區域的入口。所以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不能成為親西方歐洲國家的陣線,否則在戰略上莫斯科及俄羅斯西部會變得更加難防守 (如果西歐國家在未來哪一天會攻擊俄羅斯的話)
- 天然氣
- 烏克蘭蘊藏大量天然氣,散步在國土最西邊、最東邊、以及克里米亞周邊海域水下。最東邊就是這次俄國扶持烏東成立新國家的區域
- 歐盟成員國對俄羅斯天然氣非常依賴,一但歐洲國家大量向烏克蘭買天然氣,會直接衝擊俄羅斯的能源經濟命脈
- 俄羅斯趁著 上一次烏克蘭廣場革命時 入侵克里米亞、扶持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為的是克里米亞周邊海域水下的天然氣、以及塞瓦斯托波爾這個不凍港。前者是為了能源經濟,後者是為了能在黑海取得更大程度的海軍影響力
- 根據研究指出,當油價愈高,世界衝突發生的機率愈高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 原本 2021 年到 2022 年初時,俄羅斯把軍隊駐扎在俄國和白俄羅斯邊境,
- 即便不真正入侵烏克蘭,也可以逼迫烏克蘭將資源耗費在國防支出,
- 同時讓西方企業無法安心投資烏克蘭,
- 這都會造成烏克蘭無法成為天然氣輸出大國。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要一直騷擾烏克蘭東部
- 「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同屬一個民族或祖國」是個爛藉口
- 當今由 Vladimir Zelensky 領導的烏克蘭政府 不放棄要想辦法取回克里米亞
- 如果俄羅斯在烏克蘭成功加入北約後對烏克蘭進行軍事行動,則北約絕對可以對俄羅斯發動軍事攻擊,俄羅斯一定會因此失去對克里米亞的掌控。所以對俄羅斯而言,必須在現在就入侵烏克蘭
- 俄羅斯雖不是有錢的國家,但生育率也非常低。
- 1990 - 2010 之間人口持續下降 (多半是因為出逃移民),2010-2018 有微幅改善,2019 又開始下降。
- 人口變少就會減少軍隊人力來源。俄羅斯想打仗就要儘早。
-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很可能主要是為了:「增加地理上的軍事防衛縱深、拿下更多能源供給、並確保俄羅斯能在未來幾十年可以繼續靠賣能源支撐俄羅斯的經濟」
能源和食物的價格上漲會提高死亡率
- 經濟學人雜誌預估:能源價格每上升 10%,預計會提高 0.6%人口死亡率
- 老百姓可能因此不敢一直開暖氣
- 排擠到老百姓買食物的預算,可能會營養不良、餓死
- 2022 年俄羅斯發動戰爭入侵烏克蘭,因為驅使能源價格上升使得歐洲人民死亡的人數,很有可能高於軍隊武力直接殺死的烏克蘭老百姓
美國買賣石油
- 2015年之前,美國主要在買入石油
- 國際油價漲,美元貶值
- 2015年之前,美國主要在賣出石油
- 因為美國開採頁岩油,有夠多的油可以出口
- 美元指數和國際油價同步
- 2017 開始,美國變成石油輸出大國
參考資料:
尚未歸類的資訊
數位轉型
馬克斯提到,即便是生產實體商品或服務的公司,積極擁抱「科技」而非勞動力,將帶來更深遠的影響及競爭優勢,原因有四:
- 科技導入將帶來更驚人的獲利能力
- 毛利長期上升,強化規模經濟
- 合理的資本支出
- 依賴少數資訊工程師,而非龐大勞動力
參考資料
About Alex
- Software Product Manager. Work experiences in Taipei, Singapore, and Shanghai.
- Currently based in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act me via: alex.ho.helloworl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