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lex Ho
(Image source: pikisuperstar)
目錄
- 日本經濟概況
- 歷史脈絡
- 二戰後經濟受到重創
- 戰後重建
- 1960-1970 年代
- 1970 年代初期 -1980 年代
- 美國開始打壓日本貿易
- 1985 年 美國與日本簽訂 廣場協議 (Plaza Accord)
- 1989 年 美國與日本 達成 “日美結構性問題” 協議
- 1983 - 1989 年 日本股市狂飆,最終導致資產泡沫
- 1990 -2000 年,經濟泡沫破滅,日本陷入通貨緊縮
- 2012 年 推出 安倍三支箭 政策 (安倍經濟學 Abe Economics)
- 2013 年 黑田東彥 上任 日本央行行長
- 2021-2022 COVID-19 疫情、貨運塞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 2023 年 日本企業加薪趨勢
- 2023 -2024 年
- Takeaway
- 參考資料
日本經濟概況
- 經濟成長率 長年處在低位
- 實質 GDP 減去 潛在 GDP 常年是 負值,代表 需求遠低於供給
- 超額儲蓄
- 長年 通貨緊縮 (Deflation)
- 政府長期實施 低利率政策,無法刺激經濟
- 製造能力很強,但是 高度仰賴進口石油、進口能源、進口原物料,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
- 勞工薪資長年沒有顯著提升
- 年收入中位數
- 1996 年:550 萬日圓
- 2021 年:只剩 440 萬
- 購買力平價:
- 2020年日本平均實際年薪為 3.9 萬美元,比 30 年前僅增加 4%
- 同一時期美國年薪上漲近 50% 至 6.9 萬美元
- OECD 國家年薪平均也成長 3 分之 1 至 4.9 萬美元
- 投資房地產意願低,擔心房地產市場重演 1990 年代大崩盤
- 貿易逆差
- 人口問題
- 高齡化
- 少子化,導致青年勞動力短缺
日本通膨率 (Source: TradingEconomics )
日本 GDP 年增率 vs CPI 年增率 (Source: MacroMicro)
日本勞工薪資成長率 (Source: TradingEconomics)
日本利率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
歷史脈絡
二戰後經濟受到重創
- 經濟產出剩下二戰前 30%
- 需求高於供給,導致高通膨
- 高失業率
戰後重建
- 重建製造業、提高經濟產出,壓低通膨
1960-1970 年代
- 擴張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
1970 年代初期 -1980 年代
- 過度儲蓄、把錢放在流動資產上
- 需求不足,需求遠低於供給,經濟處於低增長
- 勞動人口成長率開始下降
- 不把資金拿去投資
- 家庭儲蓄占據 GDP 的 10% 以上
美國開始打壓日本貿易
- 背景:日本生產的高科技產品、汽車、鋼鐵、紡織品…等商品,品質好
- 縮減了日美之間的高科技技術差距,帶給美國壓力
- 例如:日本企業在半導體供應鏈的市場佔有率逐漸上升
- 日本對美國維持 貿易順差,賺走很多美元外匯
- 美國感到很大壓力,美國想要解決貿赤字問題,想維持全球霸主的地位
- 1975 - 1997 年之間,美國對日本實施 16 次 “301 條款調查”,大多數都是強迫日本讓步
- “301條款”調查的主要內容涉及貿易對象國的出口補貼、貿易自由化措施、進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些都是日本對美貿易所慣常採用的政策
- 但這仍然無法緩解 美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美國決定要用 貨幣政策 來打壓日本
1985 年 美國與日本簽訂 廣場協議 (Plaza Accord)
- 強迫日本將日圓升值
- 美國希望取得更多出口競爭力 (相較於日本)
- 美國希望吸引日本把資金拿去美國國內做投資
- 日圓大幅升值約 50%
- 日本企業跑去美國併購企業、投資房地產
- 又稱 “買下美國”
- 美國民眾對此感受到威脅
1989 年 美國與日本 達成 “日美結構性問題” 協議
- 促成日本在出口管制、投資壁壘等方面的改革
- 促成日本在農產品等領域開放市場
- 美國商品開始大舉進入日本市場
1983 - 1989 年 日本股市狂飆,最終導致資產泡沫
- 在美國的打壓之下,日圓大幅升值,不利出口
- 日本央行為了協助出口產業,採行 貨幣寬鬆政策,大幅降息
- 寬鬆貨幣政策 的 超額流動性 導致銀行大量浮濫放款給不具生產性 or 有投機性的領域
- 導致 房地產價格狂飆、股票價格狂飆
- 資產負債表規模劇烈膨脹,資產泡沫逐漸成形
- 1989 年 1月 到 1989 年 5月,資產泡沫繼續膨脹
- 1989 年 5月,日本改成 貨幣緊縮政策,快速升息
日本利率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
東證指數 (Source: MBA 百科)
1990 -2000 年,經濟泡沫破滅,日本陷入通貨緊縮
- 日本資產價格開始崩跌。這屬於 資產價格泡沫後導致的 資產負債表型態衰退
- 在 10 年中,跌掉了 相當於 3年 的 GDP 產出,是世界歷史中在和平時期最大的經濟損失
- 日經股價指數下跌
- 房地產價格下跌
- 銀行握有大量上市公司企業股票,但因 資產價格下跌,導致銀行不良債權增加,削弱了銀行的放款能力和意願,銀行中介功能受損
- 日本央行想要促成 健康的通膨 (目標 通膨率達到 2%),但是失敗,造成 通貨緊縮惡性循環 (Deflationary Spiral)
- 資產價格下跌,造成資產負債。企業努力償還債務的同時,不願意舉債 (e.g. 向銀行借錢、向股票市場籌資) 去 擴大投資 或是 增加消費,造成 民間需求轉弱
- 民間消費需求不足,導致 CPI 年增率 在 1998 年變成負數
- 通膨率下跌,導致 實際利率 (名目利率 - 預期通膨率) 上升,又造成民間需求下降
- 日本的 低利率政策 卻沒有促使日本企業 增加借貸 和 增加 國內投資,反而是例如決定到東南亞國家去投資、蓋工廠
- 1991 年開始 日本開始長期實施 寬鬆貨幣政策,長期維持 零利率
- 日本低利率,造成美元、日圓之間的利差,造成日圓貶值
- 1990 年代 到 2001 之間,日本政府推出多次經濟刺激措施
- 減稅
- 擴大公共投資
- 增加放款
- ….etc
- 1997 年、2000年時,日本政府都曾經誤判經濟已經進入復甦軌道
- 1998 年 提高消費稅、縮減政府支出、降低政府財政赤字。結果造成連續 5季 經濟衰退。最後改成完全撤回相關措施
- 2000 年升息,最後又再次降息
- 2005 年左右,日本經濟才有復甦跡象
2012 年 推出 安倍三支箭 政策 (安倍經濟學 Abe Economics)
- 實施 寬鬆貨幣政策
- 擴大 財政支出,企圖帶動國內消費
- 促進發展 民間投資
2013 年 黑田東彥 上任 日本央行行長
- 推出 QQE (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大量購買國債。曾經短暫讓日本通膨率達到 1.5%,但是又下降
2021-2022 COVID-19 疫情、貨運塞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 日本通膨率上升,但這不是健康的通膨,而是因為進口原物料的成本促使通貨膨脹、原物料價格上升。
有相似狀況的其他國家
- 德國在近年的經濟狀況,與日本很類似
- 長年低通膨
- 巴西
- 近年通膨率猛烈下降
2023 年 日本企業加薪趨勢
(直接摘要文章重點)
- 1990~2019年,近30年間日本名義工資只成長4%,相比之下,美國名義工資成長145%
- 第一個大企業改變的原因,是日本消費者物價以40年前所未見速度上漲,讓公司感到壓力,覺得有責任提供與通膨相配的薪資。 《金融時報》指出,第二個原因,是大企業想要更優秀的人才,因此仿效歐美企業從根本改變薪酬結構,更強調績效而非資歷,用高薪吸引人才。
- 在帶頭漲薪資的只有大企業,但佔日本人力最大宗、雇用七成勞動力的,還是中小企業。
2023 -2024 年
- 輸入型通貨膨脹
- 這並非日本國內「因需求上升而導致的通貨膨脹」
- 美國升息,日圓貶值,日本國內商品價格漲價,社會稍微抑制消費需求
- 但在此同時,讓日本人意識到「日本也會發生通貨膨脹」
- 2023年 4月,日本自2007 年以來首次升息後,負利率政策正式終結
Takeaway
- 依靠 資產價格猛烈成長 造成的 非理性榮景 (Irrational Exuberance) 不會永遠持續
- 如果因為 資產價格泡沫破滅 導致 資產負債表型衰退,其造成的傷害可能遠超過先前資產泡沫帶來的經濟利益
- 太慢又太猛:1980 年代 日本資產價格泡沫形成時,日本政府介入處理的速度太慢,隨後開始處理時的力道又太猛
- 經濟刺激機制退場時間點不佳:在 1990 年代末期,日本政府曾經誤以為經濟已經走上復甦軌道,因此貿然決定執行退場、收回經濟刺激措施,結果導致衰退
參考資料
台灣央行季刊 <日本失落十年的經驗與啟示> (2010 年 6月 出版)
(這不代表 台灣央行的官方立場)
About Alex
- Software Product Manager. Work experiences in Taipei, Singapore, and Shanghai.
- Currently based in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act me via: alex.ho.helloworl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