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 | 定義 | 備註 | 項目 |
---|---|---|---|
營業收入 Revenue / Net Sales | 產品或服務的本業收入 | 買賣業:銷售收入 服務業:服務收入 | |
營業外收入 | 非本業收入 利息收入、賣出土地廠房設備、技術服務收入… | ||
營業成本 Cost of sales | 產品或服務的直接費用: 原料成本 人工薪水 製造費用 運費、關稅、設備水電費用 | ||
營業費用 Operating expense | 產品或服務的間接費用: 管理費用(保險、租金…) 行銷費用(交通、交際、宣傳…) 研究發展費用 店面租金 折舊費用 分期攤銷費用 | ||
營業外費用 | 支付貸款利息、按權益法認列投資淨損、處分及提列固定資產損失、兌換淨利、災害損失、訴訟費用… | ||
毛利 Gross Profit | 毛利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 ||
毛利率 Gross Margin | 毛利率 = (毛利 / 營業收入) | 若毛利率上升,代表公司新產品發揮效益,或是公司營業發生規模經濟,使營業成本降低;毛利率下降,可能是產業競爭激烈,或是產不具有市場競爭性而必須降價販賣 | |
營業利益 Operating Income | 營業利益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 營業費用 = 毛利 – 營業費用 | ||
營業利益率 Operating Margin | 淨利 / 營業收入 | ||
淨利 (稅後淨利) Net Income | = 總收入 - 總支出 = [營業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營業外費用+所得稅費用] = 毛利 + 營業外收入 - 營業費用 - 營業外成本 - 所得稅費用 = 營業利益 + 營業外收入 - 營業外費用 - 所得稅費用 | 企業扣掉各種支出之後最終的純利潤,也代表一間公司實際賺多少錢 | |
稅前淨利 | = [營業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營業外費用] = 稅前淨利 * (1 - 所得稅率) | ||
營業外損益 | 營業外收入-營業外費用 | 如果淨利高、但營業外淨損高,代表公司產品有競爭力,但是公司經營不佳 如果營業淨利不佳但是營業外淨利高,代表公司產品不賺錢,只靠營業外操作賺錢來彌補業內虧損,投資這樣的公司風險很高 | |
所得稅費用 | 營利事業所得稅、房屋稅、地價稅… | ||
每股盈餘 EPS (Earnings per share) | EPS = 淨利 / 普通股票股數 | ||
息、稅前盈餘 EBIT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 EBIT = 淨利 + 利息 + 稅額 = 淨銷售量 - 營業費用 + 非經營收入 EBIT: 扣除貸款利息(Interest)、需要繳付的稅額(Taxation)前的利潤 | EBIT 息稅前利潤適合用來分析重資產的公司 * 例如汽車、航空、製造業公司等。因為這類公司的資本支出(CAPEX)和收入來源,都和旗下的有形資產息息相關。資產的更新換代,會動搖公司的業績表現和現金流,因此投資者計算公司賺錢能力時,最好扣除折舊。 淨利潤 (Net Profit)= EBIT - 貸款利息 - 稅項 由於每一家公司的負債水平和需要繳付的稅額不盡相同,假如投資者只關注淨利潤,不將貸款利息、稅項排除在外,很難看見公司依靠主要業務賺錢的能力。 折舊和攤銷只是賬面成本,並不會影響到公司的現金流。畢竟購買資產時繳付的金額,早已經記在當時候的 現金流量表 裡 很多分析員、基金經理在評估公司的賺錢能力時,會把折舊和攤銷這兩個賬款成本排除在外,以更精準地衡量公司的獲利表現。 | |
息、稅、折舊、攤銷前盈餘 EBITDA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 EBITDA = EBIT + 折舊 + 攤銷 | EBITDA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則適合用來分析輕資產的公司,例如軟件研發、咨詢公司等。 | |
本益比 (a.k.a 市盈率) PE ratio | = 市值 / 淨利 = 股價 / EPS = 公司需要多少年的獲利才能幫股東將初期投資金額賺回 | 本益比受到產業、成長性等多因素影響,因此拿兩家性質不同的公司直接比較本益比的絕對數字是沒有意義的,比較適合的做法是跟自身過去歷史本益比或同業平均本益比做比較。 本益比通常用於評價獲利穩定的公司,此類型公司多半位於成長到成熟期之間。 本益比不適合用在 EPS 過低的公司,因為計算出來的本益比數字會被放大 本益比不適用盈餘不穩定的公司,因為沒有穩定區間,無法判斷所在價位高低。 本益比不適合用在景氣循環股,原因為在獲利高峰時 EPS 高導致景氣循環股的本益比很低,而在景氣谷底時本益比反而會很高。 | |
股價營收比 (a.k.a 市值營收比) PS ratio | = 股價 / 每股年營收 = 市值 / 年營收 | 每股營收 = 營收 / 流通在外股數 股價營收比顯示投資人願意花多少錢去購買該公司的每一元營收。 一般而言,股價營收比越小越有吸引力,代表能夠用相對便宜的價格買到高營收股。 股價營收比經常用於評估虧損公司,原因為營收不會出現負值,不論淨利潤正負均可使用,因此不會出現類似於本益比的限制情況。 實務上,股價營收比 常使用在 評價 新創公司或 成長股公司。此類型公司通常尚未進入獲利階段。 舉例來說屬於成長期的特斯拉(TSLA) 即較適合運用股價營收比作為估值依據,主因為其盈餘尚未完全轉正,但已有相對穩定的營收能夠作為評估依據。 | |
本淨比 PB ration | = 股價 / 每股淨值 = 市值 / 公司淨值 | 淨值 = 公司的總資產扣除總負債後的價值,也就是會計上的股東權益 本淨比經常用於金融業、重資產產業,也常用於評價景氣循環股,原因是景氣循環股的淨值相對營收穩定 | |
貨幣基底 Monetary Base | 指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內屬於私人部門負債的總和,共有下列各項︰1. 一般銀行所保有的通貨( 即硬幣和紙鈔 ),也就是庫存現金;2.一般銀行存在央行的各種存款總額;3.社會大眾的流通鈔券及硬幣。 | 由於強力貨幣數量乘上貨幣創造乘數,可以改變貨幣供給量,這也是為何強力貨幣又稱為貨幣基數的原因所在,所以控制強力貨幣可作為控制貨幣供給量的一種手段。 | https://www.moneydj.com/kmdj/wiki/wikiviewer.aspx?title=強力貨幣 |
或有負債 | 目标企业承担的或有负债或某些已经实际发生但尚未记账的负债,如为第三方或者关联企业提供的担保或者保证、员工的未休年假、少缴或不缴员工的各项社会保险及各种税费、 由于违反和目标企业经营有关的法律法规而可能引发的诉讼风险及或有负债等等 |